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再见“葡萄常”——一个非遗老字号的前世今生

2017年01月16日 10:27 | 作者:张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我国民间文艺的百花园里,绽放着多姿多彩的艺术之花,这些凝聚着无数民间艺人心血的艺术之花,无疑成为滋养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源泉,更有一部分流传下来,形成当今口碑与特色俱佳的中华老字号。始于清末的民间绝活儿“葡萄常”便是其中一例。不久前,全国政协召开了以“提升中华老字号品牌质量”为主题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以此为契机,本报记者专门走访了“葡萄常”第五代传人常弘,旨在展示“葡萄常”的文化价值、生存现状与发展态势,借此窥视非遗老字号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探究其生存发展之道。

“葡萄常”传人常弘向外国人介绍工艺作品。

“葡萄常”传人常弘向外国人介绍工艺作品。

“葡萄常”老艺人在高温车间做珠。

“葡萄常”老艺人在高温车间做珠。

彩C2017-01-16zx901_P_1_1135_1972_1451_2390

常弘的孙女常开心学着为“葡萄珠”上霜。

上世纪80年代“葡萄常”传人常玉龄公开授徒。

上世纪80年代“葡萄常”传人常玉龄公开授徒。

手工艺老字号“葡萄常”盆景

手工艺老字号“葡萄常”盆景

■“既然做,我们就要做到极致”

走在北京市东城区花市大街上,车水马龙中充满着现代的气息,谁能想象,这里曾经是很多民间手工艺人的聚居地。只有在大街一角的花市社区博物馆中,人们还能依稀感受到老北京“花市一条街”的昔日繁华。谈起“花市一条街”,住在附近的老北京人无不侃侃而谈。他们说,这里的假花最为出名,料器“葡萄常”则最有代表性。如今,在经历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后,“葡萄常”的第五代传人常弘仍住在花市大街附近。

冬日的一天,记者来到一所普通的民居,开门的是一位中年女子。她穿着朴实,没有过多的装饰,却散发着一种知性的美,她就是常弘。2004年,她与妹妹常燕带着“葡萄常”复出,引起社会关注,可谓轰动一时。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一切都归于平淡,她们依然坚守在研发“葡萄常”技艺的路上。

谈起重拾“葡萄常”技艺的那段经历,常弘充满感慨。她与常燕的复出,缘于2003年底她在偶然间所读到的一篇题为《“葡萄常”难寻绒鸟不再》的报道,她说,我们必须告诉世人,常家人还在,“葡萄常”的技艺并没有断绝。于是有着优渥工作待遇、并不太把家族手艺当回事的姐妹二人,决定利用业余时间,重拾技艺,着力恢复“葡萄常”老字号。

正可谓,说时容易做时难。常弘、常燕姐妹只能凭借一点点的回忆来琢磨、实验。“葡萄常”有十几道制作工序,对于她们而言,最难的就是吹珠。常弘说,这道工序以往都有专门的吹匠在高温车间完成,但当年会吹珠的人或者已经去世,或者年迈干不了活儿。无奈之下,常弘只好找附近的玻璃器皿厂,但她所能找到的都早已转为机械化生产了。常弘说,“那段时间我仿佛中了魔怔,逢人就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寻访下,她最终在河北农村找到一位会吹玻璃的年轻小伙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常弘一趟趟奔波往返于京冀之间,凭着儿时的记忆,将吹珠的技法传授给对方,经历两个月的多次修改、完善后,终于成功吹出了第一批葡萄珠,300多颗。

给葡萄调色、上色同样是道技术难题。常弘说,因为颜料的制作方式不同,同样的颜色与方法,已经不能调配出与当时相同的颜色来,所以只能重新进行调色,“幸亏常燕是学美术的。她怕颜料气味影响到邻居,大夏天的在家关上门窗,屋里弄得跟开染坊似的。其实也可以看出,在技术的传承上我们结合现代的因素,进行了些微的创新。”仅仅上色还不够,要想让葡萄以假乱真,还得经历最后一道难关,也是“葡萄常”的绝活儿——上霜,还好,常弘姐妹小时候都做过,对于她们并没有形成太大的挑战,最后再经过攒活,把零散的葡萄珠、叶子、梗子、须子攒在一起,完成整体造型便算大功告成。常弘回忆当时制作出第一批6串葡萄的激动情景,“我们找来姑奶奶常玉龄的大徒弟李师傅来赏鉴,听到她说了一句——几十年后又见‘葡萄常’了——我们一直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下来。”

常弘说,重拾技艺所花费的时间并不长,但高密的劳动强度、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所承担的家族责任,还是使她们经历了身与心的双重磨砺,值得庆幸的是,她们最终坚持下来,并取得了成功。“现在恢复的葡萄种类有限,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仅仅利用业余时间是不够的。”常弘几经思量,最终在供职的公司办理了内退手续,开始一心一意地搞研发,照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虽然收入少了些,但够基本生活的就行了,“既然做,我们就要做到极致”。

■百年历史传承的是一种文化

上世纪50年代,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邓拓曾三访“葡萄常”,并为之题词一首:“常家两代守清寒,百年绝艺相传。葡萄色紫损红颜,旧梦如烟。合作别开生面,人工巧胜天然。从今技术任参观,比个媸妍。”寥寥数十字,概括出“葡萄常”曲折起伏的传承发展史和不同寻常的文化意蕴。

关于“葡萄常”的历史,常弘多是在儿时从长辈那里听来的。据说清末的一年,慈禧在颐和园庆贺自己的六十大寿,正准备听戏时,突然发现了一架葡萄,娇翠欲滴,当即传旨采摘食用,有人禀明说是玻璃葡萄,慈禧连连称奇,随即召见做玻璃葡萄的蒙古族工匠韩其哈日布,并赐匾“天义常”。韩其哈日布为表感恩,将自己改名为常在,“葡萄常”的称号也便传开了。“花市大街离故宫很近,当时的内务府多来这里采购宫中用品。”常弘说,自己的“常”姓正是由此而来。

“葡萄常”在常在的两个儿子扎伦布与伊罕布的手中得到传承,特别是伊罕布的作品还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了奖,名噪世界。但这种辉煌并未一直延续下去,“常家到了第三代,男孩们整天吃喝玩乐,常桂福、常桂禄、常桂寿三位姑姑担心自家手艺失传,便挑起大梁,立下了手艺传女不传男的家规。”常弘说,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常桂福、常桂禄、常桂寿和常玉清、常玉龄姑侄五人终身未嫁,一心扑在手艺上,被世人称为“葡萄常五处女”。“她们为‘葡萄常’乃至整个家族,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人生。”这是在与常弘的交谈中,被屡次所提及的。

之后,“葡萄常”又有了一段时间的沉寂,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改革开放后,已年近七旬的常玉龄老人成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在这一荣誉的激励下,她不顾年迈体弱,毅然重拾技艺,从垒灶、吹珠到上霜、攒活,都亲自动手,并将家传绝技毫无保留地公开传授。但随着1986年常玉龄的逝世,“葡萄常”又一次陷入沉寂,直到2004年常弘、常燕姐妹的重新复出。

“葡萄常”100多年的历史,可谓几经起落沉浮,在常弘看来,“葡萄常”的每次复兴,都是在国家安定兴盛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葡萄常”的百年兴衰史,不正是真实的写照吗?

当问到常弘是如何看待这段百年历史的,她没有立即回复,而是低下头,经过片刻的沉思,告诉记者两个字:坚持。常弘说,几代人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这已经不仅仅是技艺的延续,还有文化的传承,“我从祖辈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深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我们不应将这承载过几代人命运的技艺与文化断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不管前面的道路如何,我们都会坚持下去。”常弘说。

如今,除了坚持,她还要面临着如何抵住诱惑。“葡萄常”再次面世后,曾有多家企业想与她合作进行工业化生产,她均一一谢绝了。常弘说,“我只想将祖辈独创的技艺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一旦掺杂进商业的气息,恐怕我就很难像现在这样只关注于手工艺传承本身了。像‘葡萄常’这样的民间工艺的传承,最主要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不是吗?”

■“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坚守”

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葡萄常”以其精美的手工技艺惊艳世界;95年后,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葡萄常”的精彩亮相,再次引起世人关注。“1915年,我的祖辈参加了在他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如今,我参加了在自己国家举办的世博会,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仿佛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激动之余,让常弘感到些许失落与遗憾的是,“我还没达到当年的名扬四海。”

在常弘心中,始终牵挂与琢磨着一件被她称为最重要的“大事”,便是如何更好地解决好传承的问题。每当谈到这个问题,她都显得忧心忡忡。

作为工艺美术品的“葡萄常”,并不像同仁堂、内联升等其他老字号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很难通过企业运营,带来可观的经济利润。作为纯观赏性的工艺美术品,“葡萄常”的市场需求不大。几年前,常弘在几位朋友的劝说下,曾在潘家园开了一个门店,但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常弘说,一是因为自己还要搞研发,亲自坐店太耽误时间;二是门店的租金太贵,得不偿失。

“葡萄常”在2009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常弘表示,作为“葡萄常”仅有的两位传人,她们希望的还是更好地保护“葡萄常”绝活儿。传承是她的目的,就像一位民俗研究学者所说过的那样,作为非遗主角的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还有一代代祖辈的生命情感,这是民间艺术所以能生存并传承的关键。

常弘说,对于“葡萄常”的传承来讲,资金困难是一个难题。前年曾有一笔专项保护基金,但因为各种原因,至今仍没拿到手。现在租农家院做工作室每年的租金都是自费……常弘说,其实在手工艺领域,不仅“葡萄常”面临着如此的资金困境,像“毛猴曹”“曹氏风筝”等民间艺术,都有着同样的问题。她说,“我相对还好一些,有着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其他收入,但有一些传人,还在靠民间艺术谋生,过着艰难的生活,想要传承,很难。”

“即使现在保护资金拿到手,我也很难进行充分利用。”常弘又说,在市场化浪潮下,靠个人单打独斗是远远不行的,她说她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希望有关机构能够像1978年崇文区花市街道组织的“葡萄常联社”那样,将“葡萄常”“毛猴曹”等“单打独斗”的小手工艺作坊聚集在一起,甚至可以成立一个代理公司,请人专门开拓市场渠道,给予传承人以基本的生活保障与充分的研发空间。“这样,有关机构可以对资金的使用做到既监督又指导,我们也有了一种归属感。只要国家支持,我可以像姑奶奶常玉龄那样,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掌握的手工技艺公开传授。现在面临的困境是,连基本的谋生问题都解决不了,又有谁愿意跟着扎扎实实地学习这门技艺呢?况且这门技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只能口传心授,还需要一些美术功底。”常弘说。

在记者采访常弘的时候,她刚刚上幼儿园的小孙女常开心一直守在身边。每当看到小孙女的时候,常弘便倍感欣慰。她说,小孙女打小就跟着她,耳濡目染下对“葡萄常”的技艺表现出很大的兴致,现在也算入了门。她说,“我有意识地在美术、音乐等方面培养她,也许她将来能真的接班。当然,我希望能将这门技艺传承给更多的人。”

采访结束时,常弘告诉记者,她现在能做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坚守。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葡萄常 非遗老字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