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千年洞玄观有望重建 考古发现南唐遗存

2017年01月16日 17:01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在南京古代道观中,位于江宁方山的洞玄观是其中极其知名的一座。可惜的是,这座千年道观从民国以后就逐渐荒废,如今仅存遗迹。其演变的历史,也存在很多疑点。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王志高教授在《史志学刊》发表论文,对洞玄观的来龙去脉做了详细的考证,介绍相关考古发现,力图还原这座千年道观的历史。

民国时期拍摄的洞玄观老照片。民国时期拍摄的洞玄观老照片。


被称为“江东最早道教寺观”

洞玄观在南京道教史上,拥有很高的知名度。至唐末,洞玄观更是被列入道教洞天福地的“七十二福地”之一,名扬海内。如今可见的历代地方文献及部分道教典籍,大多认为洞玄观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于赤乌二年(239)或三年(240)为著名道士葛玄所立。葛玄,字孝先,句容人,早期南方道教传承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拥有很多神奇的事迹,曾隐居方山。

王志高则认为,洞玄观的这个由来很可能是传说。他告诉记者,洞玄观由孙权所立的记载最早见于《舆地志》,此书由南朝陈代学者顾野王编纂,全书虽已佚失,但唐宋时期文献多有辑录。比如,唐代《建康实录》就引用了《舆地志》中:“赤乌二年,(孙权)为(葛)玄于方山立观”的记载,并指出方山是葛玄“白日飞升处”。南京大学蒋赞初教授在《南京史话》中指出:“孙权又曾为著名的道教徒葛玄在方山建立了一座‘洞玄观’,这是江东最早的道教寺观。”

“孙权为葛玄在方山建洞玄观”,似乎已是定论。“洞玄观遗址”也很早就被文物部门公布为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定的也是“东吴”。不过,王志高却发现疑点,因为这段记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般史籍中并没有提及,东晋葛洪《抱朴子》、南朝陶弘景所撰《吴太极左宫葛仙公之碑》也只字未提。

其前身是南朝刘宋崇虚馆

王志高告诉记者,从早期道教建筑的名称演变看,汉代修道场所称“治”,西晋称“庐”称“治”。东晋用“馆”指称,南朝也称为“馆”。修道的场所被称为“观”之名始于北朝。唐代以后,修道之所普遍以“观”命名。按照这个规律来看,“洞玄观”中包含“观”字,不太可能始建于东吴。

通过综合分析《茅山志》等史料,王志高提出观点:洞玄观的创立年代没有东吴那么早,而是始创于南朝,很可能就是梁代天印山(方山)上的崇虚馆。

王志高介绍,南朝刘宋时期,宋明帝为道士陆修静建“崇虚馆”,地点在建康城北潮沟。齐武帝时搬迁崇虚馆到“蒋陵里”(紫金山南)。萧梁时期,由道教名人陶弘景将崇虚馆搬到了天印山,《周氏冥通记》等史料中能够找到陶弘景其弟子在方山活动的记载。

据介绍,南朝道教兴盛,《建康实录》记载,仅南朝梁代在建康周围新建的道教场所就有永修观、洞灵观、玉清观、岩栖观等,其中玉清观、岩栖观都在方山。崇虚馆由蒋陵里再搬到方山,或许就与这一背景有关。

王志高说,洞玄观始建于南朝而非东吴,可以得到考古的佐证。洞玄观遗址上,目前仅存清末、民国所建的房屋基址。2012年及2013年,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两次对洞玄观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考古所获,未见孙吴时期的任何遗物,最早遗存为南朝时期的挡土石墙遗迹及莲花纹瓦当。

现场还能找到南唐柱础

那么,“崇虚馆”何时改名为洞玄观的呢?王志高也做了相关考证。他认为,“崇虚馆”改名为洞玄观很有可能是唐朝的事情。唐朝也是洞玄观名扬海内外的时期,它被列入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第六十八福地即云:“天印山,在昇州(南京)上元县洞玄观,仙公行化处。”

对于洞玄观在后来的演变,王志高也做了深入的研究。他告诉记者,南唐时期,中主李璟为其母宋太后在方山敕建宝华宫,就是在洞玄观旧址上扩建的。宋大中祥符年间,洞玄观改名崇真观。元至正十二年(1352),崇真观毁于兵火。次年,葛秀实重建殿宇,渐复旧观。明代,洞玄观再次重建,被《金陵玄观志》列为“中观”,曾获赐《道藏》一部。明万历年间(1573-1620),正式恢复了洞玄观的旧名。其后,著名学者、画家盛时泰在此构结“香茅宇”。清代以后,洞玄观日渐衰落,但至抗战之前仍有完整院落,并有专人守护。

据了解,目前新洞玄观的兴建工程正在推进之中。洞玄观遗址上目前仅存清代、民国建筑遗址,地表所遗石柱础甚多。王志高告诉记者,这些柱础,按其形制及大小,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体量较大,上无凸起的圆形鼓镜,很有可能是南唐遗物。

编辑:陈佳

关键词:千年洞玄观 有望重建 考古发现 南唐遗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