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战争硝烟战争硝烟

田间与“街头诗运动”

2017年01月22日 14:15 | 作者:阎泽川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934年,田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读了大量革命书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精神及其名言“诗到广场去”对他产生很大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田间准备北上延安,由上海到武汉,住在一家小报馆,一夜之间,他激情满怀地写成激动人心的长诗《给战斗者》。

1939年初夏,田间随西北战地服务团从前线回到古城延安。有一天,田间与诗人邵子南到延安文协去看望诗人柯仲平,大家谈起诗如何到群众中去的问题。结果商议利用和吸收民间诗的传统,搞个街头诗运动。柯老是个痛快人,容易激动,他说:“好啊!好啊!”于是西北战地服务团战地社和延安文协的诗友们,马上着手写“宣言”,写街头诗,定8月1日为“街头诗运动日”。

街头诗的主要目的是鼓舞大家抗战,到前线去,8月1日,延安大街上,横挂起“街头诗运动日”的长红布,大街小巷,大街中心到处张贴着街头诗,还印了小册子和《街头诗运动宣言》。手执红缨枪的边区自卫队员们和许多群众都站在街头诗旁,一面看,一面念。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柯仲平的《杀敌去》就是这时写的著名街头诗。街头诗运动,很快传播到各个抗日根据地。随后,枪杆诗、岩头诗、诗传单一时四处兴起。

街头诗运动,在抗日前线和抗日敌后根据地的各个剧社、报社、宣传队、文救会、学校、部队等各个方面蓬勃地展开。街头诗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与欢迎,作者们把口号的内容和故事形象化、诗化了,又短小精悍、生动明快,像一把把匕首,出现在各地区,起到了动员群众、慰劳战士、打击敌人的作用。

1943年,闻一多先生经朱自清介绍,读到田间的诗集《给战斗者》,不由得击节赞赏。他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唐诗班”点评田间诗作,赞扬其为“擂鼓的诗人”“时代的鼓手”。他说:“这些诗里没有‘弦外音’,没有什么绕梁三日的韵味,没有什么技巧,只是一句句朴质、干脆、真诚的话,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是一声声的鼓点,单调,但是响亮而沉重,打入你的耳中,打在你心上。”“我们的民族正走到我们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需要鼓手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时代的鼓手!”


编辑:曾珂

关键词:街头诗运动 田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