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打“黑救护车”需疏堵并举

2017年01月24日 09:40 | 来源:健康报
分享到: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北京市一些大医院周边,可轻易找到各种自称可提供转院、场站接送、急救等服务的车辆。但知情人士透露,其中80%以上没有正规的急救资质和持证医生,车辆多为私人拥有。有些所谓挂靠在外地医院的救护车,实际上已经很多年没有经过当地车辆、卫生部门年检审核,属于非法营运。业内人士表示,选择无资质的“黑救护车”,患者和家属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1月23日《新京报》)

早在2012年,媒体就曾关注北京市的“黑救护车”乱象。但4年过去,这一现象依然存在。实际上,“黑救护车”盘踞其实也非北京独有,各地都不鲜见。媒体屡屡曝光,治理整顿手段、措施、结果也大同小异。整治时风风火火,收效于一时,可风头一过,便故态复萌。

究其原因,院前转送救护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但正规医疗机构的保障能力却跟不上。比如,在北京,由于大量优质医疗资源集聚,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对于长途转运的需求量较大,而北京市急救中心负责长途转运患者的车辆和人员只有4个班组,即便满负荷运行,仍供不应求。不少患者及家属只能退而求其次,无奈选择“黑救护车”。

一位车主就表示,其从2001年开始营运“私人救护车”,现有3辆救护车,都是“大福特”,因跑长途耗车,已跑废两辆车,打算再买两辆。一些救护车牌照之所以挂靠地方医院,亦因为“县医院的救护车辆闲置的多,也想赚点外快”,便参与了市场分肥。但这些“黑救护车”,大多无急救资质和持证医生,缺乏基本的医疗救护条件。对危重患者来说,生命安全无从保障。

然而,要彻底整饬院前救护市场秩序,遏制“黑救护车”乱象,显然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一纸禁令”所能禁绝。一方面,对“黑救护车”营运者应加大惩治力度,对挂靠地方医院的非法营运救护车则应一律取缔。另一方面,为患者提供科学、规范、充足的公益性院前转送服务,关系百姓的健康福祉,地方政府要有责任担当,亦可制定优惠政策,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只有做大做强院前救护正规市场,才能避免利欲熏心者有机可乘。(刘效仁)

编辑:赵彦

关键词:黑救护车 私人救护车 急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