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石鼓为何是镇国之宝

2017年01月24日 10:11 | 作者:杨曙明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石鼓,亦称猎碣、雍邑刻石、陈仓石鼓、岐阳石鼓,唐代初出土于陕西宝鸡,一说出土于天兴三畤塬(今陕西凤翔县城南),另一说出土于陈仓(今宝鸡市南石鼓山一带)。因其形状像鼓,所以命名为石鼓。石鼓共有10只,每面均凿刻文字,名为“石鼓文”,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为猎碣。石鼓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石鼓是国之重器,被称为镇国之宝,原因有六:

一是从文物的角度来看,石鼓为“中华第一古物”。石鼓世称“石刻之祖”,为我国较早的文字石刻,字体较为成熟,而且自成篇目。所以,康有为称石鼓为“中华第一古物”。历代学者对石鼓的制作年代进行了大量考证,但说法不一。唐人韦应物、韩愈和宋人欧阳修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宋人郑樵认为作于秦惠文王之后、秦始皇之前。近代罗振玉和马叙伦认为作于秦文公时,马衡判断为秦穆公时,郭沫若考证作于秦襄公八年(前770年),唐兰考定为秦献公十一年(前374年)。但不论是哪一年,石鼓都是国内出土最早的成篇石刻文物。

二是从文字的角度来看,石鼓文为一种独特的字体。10面石鼓上均刻有数目不等的文字,共700多个,每个字两寸见方。石鼓出土后,当时的金石学家没有见过这种字体,翻阅了所有的书籍、档案,也没有找到类似的字体。后来,他们研究认定这属于文字演进史上缺失的一环,是介于甲骨文和小篆之间的大篆,因而将这种文字命名为“石鼓文”。所以,后世评价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文字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是从书法的角度来看,石鼓文为“书家第一法则”。由于石鼓文是在相对平整的鼓形石面上先书写,然后再刻,避免了钟鼎器形多面弧度的局限性,更能真实地保存书写笔意,故石鼓文显得分布均匀,结体严谨,用笔舒展大方,笔力遒劲。加之刻石完成以后长期置于荒野,风吹日晒,更使石鼓文显得古朴淳厚。所以,石鼓文被学篆书者奉为正宗,历代书家、名人赞誉和临摹者甚多。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益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

四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石鼓文为最早的诗歌作品之一。石鼓文为四言组诗,句式、内容、情调风格、遣词用韵等均与《诗经·秦风》相似,从出土实物的角度佐证了传世《诗经》的真实性。石鼓文也有名人效应,石鼓出土后,文人墨客争相撰文称颂,如韩愈、杜甫、欧阳修、苏东坡等,使石鼓名声大振、名垂千古。

五是从珍奇的角度来看,石鼓为历代皇帝所钟爱。最喜欢石鼓的皇帝是宋徽宗,他命人将石鼓迁到保和殿稽古阁与其朝夕相伴,并用黄金镶入字内,以防止拓摹造成破坏。元代仁宗皇帝将石鼓迁置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编者注)。清代乾隆皇帝为更好地保护石鼓,曾令人仿刻10面石鼓,放置于皇帝讲学之所辟雍(太学)。

六是从流传的角度来看,石鼓的经历富于传奇色彩。石鼓出土后历经千年沧桑,先后辗转大江南北,从皇宫到荒野,从孔庙到战场都有石鼓的踪迹。唐代安史之乱后,凤翔尹、陇右节度使郑余庆将石鼓迁入凤翔孔庙。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北宋真宗时,凤翔知府司马池(司马光之父)喜爱古物,先后从民间找回散失的9面石鼓,并运至凤翔府学,放在门庑下保存。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3年),金石收藏家向传师又在民间寻得1面被当作石臼使用的石鼓(即《作原》),放置于凤翔府学,10面石鼓再次聚齐。北宋末年,进入汴京的金兵将石鼓上的泥金挖取后,弃之荒野。元朝初年,国子学教授虞集在淤泥草丛中发现石鼓,将其迁至国子监保存,历经元明清三朝。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石鼓随故宫国宝迁徙内地,辗转了大半个中国,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1956年起在故宫博物院展出。

10面石鼓分别为《吾车》《汧殹》《田车》《銮车》《霝雨》《作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吾车》记述秦公出猎的情景;《汧殹》(音“千忆”——编者注)描写的是汧河的美丽景色;《田车》记述秦公及随从登原游猎的盛况;《銮车》记述秦公游猎时所乘銮车的华丽;《霝(音“零”——编者注)雨》记述秦公及随从冒雨渡河的情景;《作原》记述在山上整修原地的场景;《而师》描写秦国师旅强劲善战;《吾水》叙述秦国水清道平的美好河山;《吴人》记述虞人为秦公献祭而奔忙。10面石鼓上的文字虽然自成篇章,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吾车》和《汧殹》的诗句较完整,其余石鼓文字脱落严重,只留只言片语,《马荐》已一字无存,推测是描写雨过天晴,天空出现彩虹的情景。所以,对石鼓文的研究只能依赖古代的拓本。

石鼓文的拓本唐代就有,但没有流传下来。北宋拓本为石鼓文拓本中的珍本。史载,欧阳修《集古录》所见拓本465字,胡世将《资古绍志录》所见拓本474字,元代金石学家吾丘衍所见拓本477字,至元年间(1264—1294年)国子司业潘迪作《石鼓文音训》时只剩386字。传世拓本中最著名的是明代收藏家安国所藏的北宋拓本,以仿军兵三阵分别命名为《先锋》(又称《前茅》)《中权》《后劲》三种。此外,还有元代赵孟頫藏本(即范钦“天一阁”藏本)等7本。“天一阁”藏北宋拓本存422字为最,但此拓本已毁。安国所藏三种拓本均经剪装,字数不一,年代略有先后,互有补充。其中,《先锋》本最古,《后劲》次之,《中权》较晚,但《中权》本残字保存最多,《后劲》次之,《先锋》剪裁最多,此三种拓本连同宋元“朱才甫本”在抗日战争期间流落日本,现藏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明代画家孙克弘旧藏拓本,民国时期为著名收藏家朱翼盦所藏,朱氏去世后,家属遵其遗嘱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作者:杨曙明(单位:中共宝鸡市委办公室)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石鼓 镇国之宝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