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矿工变身电影导演:走出煤矿时感觉像刑满释放

2017年01月25日 09:43 | 作者:程曼祺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遇到电影之前,菅浩栋觉得自己的生活是黑白的,电影给他的世界带来了色彩。大一的时候,菅浩栋参加高中聚会,不爱说话。他觉得别人都在讲到大城市读好大学的话题。拍电影后,再聚会时大家对他好奇了:学煤矿的怎么开始搞电影呢?

但大学的短暂“多彩”之后,他还得“黑透”一次。拍电影需要钱,毕业后的菅浩栋想不出什么赚钱的方法,除了去煤矿。2013年9月,怀着为拍电影攒钱的想法,他做了自己最不甘愿的事:下井。

在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的潞安集团王庄煤矿,菅浩栋被分到了“掘进队”。这是一线中的一线,负责在工作面割煤,挖掘隧道,以待“综采队”运设备进来进一步采煤。

从地面到大巷垂直深度有450多米,大巷长1000多米,有轨道车拉人,有灯,再往前得步行,走3000多米,其中还有1000多米坡路。

身上的矿工服、水靴、腰上戴的自救器,加上肩上扛的锚杆、支护用的铁丝网,足足有几十斤重。走到真正“掘进”的工作面时,地底漆黑而潮湿,只能看到工友的头灯,看不清对方的脸。

割煤的时候,煤尘密实得很,“是北京这个雾霾的3、4倍。”菅浩栋说。戴着眼镜又戴着口罩的菅浩栋,每隔一分钟,就得去揩镜片。口罩拢住的热气蒸到眼镜上,煤粉湿乎乎地糊作一团。

隧道里的滴水和劳作之后的汗水不一会儿就使矿工服湿透了,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人就一直这么浸着。

吃饭也是一场战斗。菅浩栋以最快的速度揭开快餐面的盖子,把调料撒进去,拿身体护着。不过他后来领会到这只是自我安慰,再快,面里也会浮一层煤粉。

下井第一天,菅浩栋就被吓怕了。但比繁重的劳动更令人压抑的是重复。“今天下了班,洗了澡了,明天还得这样。你今天已经把明天,一个月后、60岁、一辈子都看到了。”

现在,菅浩栋常感到时间过得真快。偶尔,他会接到矿上工友打来的电话,诉诉苦,末了总少不了这样几句:浩栋啊,我不想在煤矿混了,我去找你吧。

“度日如年”的18个月之后,菅浩栋离开了煤矿,攒下了4万元,作为他下一部电影的拍摄经费。走出煤矿的时候,他感到自己像一个刑满释放的囚徒。

“想给村子留一点念想”

虽然生活中极力避免煤矿,菅浩栋的镜头却绕不开它。

2016年春天,菅浩栋在老家河曲县沙坪村拍摄了自己从煤矿出来后的第一部长片《光盲》。电影主线是村里一位盲人,他早年做工弄瞎了眼,独自在太原做盲人按摩师,老了之后回到了村里。

影片展现家乡村落的各个侧面:在麻将馆里虚度时光,甚至染上毒瘾的年轻人;只剩下3个学生的村小学……路边闪过“采煤沉陷区 请慢行”的标牌。熟人骑着摩托车在路上碰见,攀谈的话题是塌陷的农地该如何补贴。

电影的结局很有“山西特色”,老人在住院一场后再次回村,整个村子已因采煤沉陷而搬迁。镜头里留下老人迟缓的背影。

“想给村子留一点念想。”这是菅浩栋拍这部电影的最重要原因。

在大同矿务局长大的常标,拍摄“真正意义的学生作品”《牢山》时,也选择了他熟悉的煤矿和矿工。

2012年春天,上大三的常标认识了菅浩栋。他们聊了一下午,菅浩栋说到了煤矿对自己家乡的破坏。不少村子已经下沉而整体搬迁。被小煤窑环绕的村子,正变得像一座孤岛。过去村里吃的是浅层地下水,随着煤矿开采,水源也污染了,菅浩栋上初中那会儿重新打了口井,“可深”。

才刚刚认识菅浩栋的常标,马上决定去菅浩栋家乡拍一部和煤矿有关的电影,菅浩栋当时比现在瘦,脸有点凹下去,他成了《牢山》的主演,演一个年轻的矿工。

在那之前,常标尝试过一些短片,但没认定要一直拍下去。拍《牢山》的时候,他终于觉得,电影可以做下去了。常标解释,这和别人的评价无关,是一种内心的感觉,拍着拍着就明白了。

为了《牢山》里的一场戏,他们去拍小煤窑里的澡堂。一条条漆黑的身躯刚从漆黑的井里上来,只有眼睛和牙齿白亮白亮的。

编辑:梁霄

关键词:矿工 电影 导演 刑满释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