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矿工变身电影导演:走出煤矿时感觉像刑满释放

2017年01月25日 09:43 | 作者:程曼祺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本来常标有点忐忑,但令他意外的是,矿工看到镜头,并没有生气,还互相打趣,咧嘴笑着。常标形容当时“各种心情都有”,他想,自己在城里“文明人”的脸上,绝看不到这样的反应。

透过这些被煤灰覆盖的黑黢黢的脸,他看到了很多人的脸——小时候跟随父母走南闯北,在建筑工地的大棚里围着聊天的人的脸。在大同矿务局的一个歌厅里,手里撵着2元钱,等着台上的歌女来抱自己的货车司机的脸。他们有的笑得油腻,有的紧绷,即使在歌女送拥抱的时候也没有表情,背后的老实和怯怯呼之欲出。常标想,有一天,他会把这些脸都拍进电影。

王小蒙把2015年秋天拍摄的《破碎日常》视为自己“真正的第一部作品”。这部被朋友笑称“狗·男·女”的电影,没有激烈的故事冲突:一个养狗的男孩通过手机认识了一个女孩。两人见面了,在一起了,随后又分开,连狗也走了。王小蒙真正想表达的是一种信息时代中人的隔阂。电影的大量时间里,男女主角在看手机。全片没有一句台词。

十八里店桥南周围的两个世界——高层住宅和低矮的城中村,成为《破碎日常》中的重要场景。女孩的房间在一栋高层公寓里,男孩的家就是城中村中王小蒙自己的住所。

“我到了北京之后,就在这个地方。我就在这个环境下,你让我拍白领的生活,成功人士的生活,我做不出来。”王小蒙说。

“县里这些企业我还不知道?你想让他们出钱,2000块钱都多。”

元旦之后,为了筹备第二部长片,菅浩栋和常标回了趟河曲县沙坪村。在县城他安排了一场饭局,邀请了一位县城媒体负责人。

菅浩栋想请他参谋一下,看能不能请县政府出面,办一个开机仪式以显示对“首个河曲电影项目”的扶持。这也不仅是一个开机仪式,而是把河曲在外从事电影或文化艺术事业的人都请回来,大家聚一聚,办成个文化活动,也许能吸引到一些企业和个人的投资。

“哎,县里这些企业我还不知道?你想让他们出钱,2000块钱都多。”这位负责人泼了盆冷水。

常标一直没说话,豇豆茄子吃空了,水煮鱼都是汤了,他开始给饭桌上的几位长辈递烟、点火,讲了一个熟人的故事:某位导演到某地拍片,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为拍摄地扩大了文化影响力。

不过后来他私下说,独立电影要获“五个一工程奖”有点难。这更多是一种找资源时的说辞,而且在你没名气的时候,不一定有用。

在中国电影行业整体红火的环境下,独立电影要找投资依然不易。被吸引来的投资者形形色色,有各种想试试水的土豪,不一定真认可电影价值。

常标的新片《沙漠》全部是用自己的钱拍的,初期也找朋友借了点。电影拍摄跨度长达3年多,中间的大部分时间在做别的活儿,边挣经费,边花经费,他觉得自己必须走一遍这个过程。

在2016年获得国内外许多奖项的《路边野餐》是近年比较知名的独立电影。它的总成本不到20万元,但经常拍着拍着没钱。和许多独立电影一样,电影取景地是导演毕赣的老家,主演是毕赣的亲戚。

王小蒙所在的公司是《路边野餐》的出品方之一,他是“新潮电影实验小组”里少有的有固定工作的人。

王小蒙说,中国的独立电影主要得靠海外市场盈利。想出头,获奖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有了名气之后,可以卖给国外的艺术院线,好的片子会不断被续约,持续在艺术院线放映。

他对中国未来的艺术电影产业十足乐观。在2016年10月,中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成立。王小蒙相信随着观众越来越细分,总有一部分人会不再满足普通的商业院线。但他也承认,公司目前的项目短期内不会带来太多收益。

编辑:梁霄

关键词:矿工 电影 导演 刑满释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