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插在北京五环六环之间的标签

2017年02月04日 14:47 | 作者:王更化 | 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 

春节期间,一篇以《在五环六环之间,有最真实的北京》为题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流传。文章聚焦北京五环与六环间的过渡地带,以若干人物采访,展现出一个充满“反差与对立”的,“巨大的、复杂的、无人情的环带”。这里有一年最少10 万元学费的国际学校和带着香奈儿手链的学生,也有一年只需2300 元学费的打工子弟学校;有450 元的廉租屋,也有3 亿元2300平方米的独栋别墅。“北漂”“蚁族”们在这里忧伤、迷茫和挣扎、奋进。文章最后提醒人们:这些,都是北京。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去年春节期间走红的“返乡笔记”,同样是将不同群体间的差异与城乡、贫富、文明与愚昧这样容易迅速引发共鸣的标签相连,以对立冲突激起读者内心的激荡,其本质,一样都是情感文笔营销。

就笔者看法,文章描述的五、六环间的风貌人情,无疑是客观存在的,也的确反映了该地带真实生活的一些侧面。但因此就给五、六环间贴上“最真实的北京”标签,视为 “无人情的环带”,这个判断很武断,更显偏颇。

城市的飞速发展必然会伴随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不仅会给移居于此的外来人带来不确定性、不满足感,也会给长居于此的原住民带来不适应、不安全感,由此导致的各色人等在职业、收入、生活等生活各领域的分化,以及复杂微妙的心理感受,会与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形影相随。

北京作为特大城市,在改革开放近40年中经历了一个急遽膨胀的时期,至今尚未完全定型。这一过程伴随着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建设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现代大城市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为“城市病”。

但是,“城市病”并不意味着北京这座城市“病了”。北京是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市区耸立的大厦和郊区低矮的平房并存,古朴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新颖的创意文化地带交织,同一马路奔跑着不同价位的车辆,同一小区内忙碌着不同职业的市民,人们的工作有忙有闲、收入有高有低、生活有痛苦也有快乐,凡此种种,无一不是真实北京的生动景象。

差异与多样化是城市的活力所在,是北上广持续吸引各色人等来此淘金的魅力源泉。如果阶层的鸿沟不可逾越,没有人会傻到留在五六环做无意义的拼搏,不论财富暂时的多寡,每一个“蚁族”的奋斗,都构成了北京这座城市总体性抬升的力量。

当然,“最真实的北京”的标签所反映出五、六环间薄弱地带建设需要改进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帮助打工者更好融入北京,成为一个北京人而不是“异乡人”,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无论如何,共同生活在一个城市,警惕标签化处理某个区域、某种职业、某一类人及某些现象,避免区域和人群的撕裂,培育人人参与、人人认同的城市共识和文化,是一个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这一点,对于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而言尤其重要。(作者是首都师范大学儒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北京 标签 城市 五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