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说不尽的故事

刘兰芳:我与《岳飞传》

2017年02月06日 09:21 | 作者:刘兰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的话:

2017农历新年刚刚过去,大街小巷还处处洋溢着过年欢乐的气息。逛庙会、扭秧歌、听评书、唱大戏……都成为人们迎接新年、欢闹新年的风俗习惯。早在1979年,由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评书《岳飞传》,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它的播讲者刘兰芳也成为家喻户晓的评书表演艺术家。本期讲坛就着年味儿,邀请刘兰芳委员讲讲她和评书《岳飞传》的故事。

B20170206001-zx11


B20170206003-zx11

刘兰芳为大庆工人说书

B20170206006-zx11

刘兰芳为群众表演评书《岳飞传》    

刘兰芳,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1979年开始,先后有百余家电台播出她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后又编写播出了《杨家将》、《红楼梦》等30多部评书。多次获国家级文艺大奖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称号。作品入选《中国评书精华》讲史卷和新作卷。《岳飞传》和《杨家将》选入《中国传统十大评书经典》并出版。

评书的历史

评书是曲艺的一种,也叫评词,在我国的华北、东北、西北一带较为流行,在江南则称为评话。评书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相传,明末清初时出了个大说书家柳敬亭,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

评书的表演形式,最早是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故名)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近代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

比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而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作“赋赞”,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在几百年的历史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评书发展成为一个大曲种。且不说在各地茶楼书场里的现场表演,几乎全国大多数广播电台每天都有“评书播讲”栏目,评书现在已经发展成拥有一个非常巨大的受众群体,听众最多的曲艺品种。作为一名老评书演员,这是我非常愿意见到的。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刘兰芳 岳飞传 年味儿 评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