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传承《弟子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017年02月07日 13:33 | 作者:张魁兴 | 来源:东方网
分享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并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个环节。其中在小学阶段实验教材的一年级课程中加入备受争议的《弟子规》一项,引发巨大争议。

t0170d1307ea54ee277

近年来,蒙学读物《弟子规》大热,被冠上“国学经典”的称号。在市场上的版本数以百计,很多幼儿园、中小学将其列为指定读物,还被改编成了歌曲、舞蹈、动画片等。然而,伴随国学的火热而来的争议之声也不绝于耳,对《弟子规》就存在很大的争议。确实,有些人是把《弟子规》当做国学宝典的,甚至是当做武林至尊一样的“葵花宝典”,令人质疑。在当代《弟子规》能有那么大的价值吗?在我看来,《弟子规》的作用被人为放大了。

首先,要正确认知《弟子规》

《弟子规》是国学经典还是蒙学教材?应该说,《弟子规》是蕴含着重要的国学内容,但归根结底,《弟子规》是清代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编写的蒙学教材,原名为《训蒙文》更能体现其教学课本的本质。而且,由于《弟子规》的“出世”相对较晚,它在蒙学教育方面的影响也“不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更早的蒙学教材”。“《弟子规》在中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也仅此而已,因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已经排在前面,这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样,《弟子规》也是蒙学教材。这是《弟子规》的底色,或根本。

当然,古代的教材没有现代教材这么“纯粹”,其负载的功能比现代教材多,比如《弟子规》有教化子民的用途,还负有统治阶级对子民的的统治思想,特别是要让子民做一个听话的顺民,遇事忍让顺从,绝对不能做“犯上的刁民”。总体上说,《弟子规》就是向子民传授一定的知识和仁、义、礼、智、信与礼、义、廉、耻的教材,也就是让子民怎么做的教科书。《弟子规》之所以在当代还有价值,其原因就在于《弟子规》中有当代社会仍然需要的道德常识。从根本上说,《弟子规》讲的就是仁、义、礼、智、信和礼、义、廉、耻的人伦道德,这是任何一个社会都特别需要强调的。

但是,由于《三字经》《弟子规》等是蒙学教材,是以教学为目的的,但在从前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其内容不仅有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文化精髓,也有只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的腐朽的封建糟粕,甚至其规范教化人伦道德的内容也有不合时宜的东西。

因此,对《弟子规》的国学内容,我们应有的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全面肯定不好,也不科学,全面否定更不是正确的态度。另外,对《弟子规》科学的部分,也要正确判断,正确传承,一些夸大《弟子规》作用的做法要不得,否则其效果会适得其反。

其次,当今的价值观与《弟子规》在当代的价值

二十一世纪是互联网时代,但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仍然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相对于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弟子规》所张扬的人伦道德,就是一种私德,就更加自我。尽管《弟子规》所教化的人伦道德是很自我的,而且,与民主、自由、平等、法制还有相悖的地方,但是,是人就应该讲人伦道德,所以,《弟子规》仍然有现实意义。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弟子规 教材 传承 蒙学 道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