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姜伟: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 弄清其内涵与外延很重要

2017年02月10日 10:41 | 作者:姜伟 | 来源:辽宁日报
分享到: 

上海自贸试验区自2013年9月挂牌,至今已经3年多;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去年8月获批,到现在也有半年了。但是,自贸试验区究竟是个啥,会给我们(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带来什么影响,下一步我们该做些什么等问题,在人们的头脑中似乎还有些模糊、混乱,一些媒体对自贸试验区的宣传、解读也有些随意。深刻理解、系统解读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内涵与外延,是做好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前提。简单理解或碎片解读自贸试验区,都不利于辽宁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与发展。

中央对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具体要求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市场取向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结构调整的要求,着力打造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新引擎”。这与其他自贸试验区的定位有许多差异,突出了“加快市场取向体制机制改革”,表明对辽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鉴于此,本版将围绕自贸试验区建设这一专题推出系列文章,按照国家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通过分析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经验,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今天推出系列文章之首篇。

自贸试验区是中国独创的新型“经济特区”

自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至今全国已有11个自贸试验区,但有关自贸试验区相关概念似乎还有不同理解。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后,就出现过类似情况。为此,商务部和海关总署曾联合发函(商国际函[2008]15号)对于相关概念作出规范性表述。这种由政府部门出面澄清概念的做法在我国并不多见,可见自由贸易区相关概念混乱程度。

事实上,包括辽宁在内的一批获批自贸试验区,虽然有时也简称自贸试验区或自贸区,但并不与商务部规范表述的自由贸易区(FTA)和自由贸易园区(FTZ)完全对应。因为自贸试验区不仅仅关乎贸易、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还涉及许多其他内容。

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在本国境内设置的另一种“经济特区”。就像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把深圳划作改革试验特区一样,本轮自贸试验区建设是我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全球贸易投资新规则的单边开放安排;是又一次渐进式双轨制改革——在国内选择若干省份(地区)进行先行先试的制度设计;在自贸试验区里,国家要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领域开放、贸易方式转变、金融领域创新、法规制度保障等多方面进行尝试;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投资贸易便利化等,目的是进一步扩大开放,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绝对不是简单地创造“税收洼地”或多设几个免税店。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开放进入新阶段、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实施的新举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概念创新、实务创新,是类似当年创办深圳特区一样我国顶层设计中的一次历史创举。

借用当年深圳设立特区的视角来理解、规划、设计、建设在国内各地设立的自贸试验区,将其视作“中国式的经济特区”似乎更为妥当,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贸试验区的内涵和外延,更深刻地把握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我们可以把自贸试验区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区域”,拥有特定的组织架构和地域边界;一种新的开放路径,推动实现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一种新型“经济特区”,可以先行先试,拥有境内关外的某些便利;一种管理制度,可以根据授权执行特定法规或不再执行某些现行政策法规;一种合作环境,与境外的合作享有更大的特权和空间;一种试验平台,可以总结经验,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一种新的思维,可以冲破目前体制机制的障碍;一种社会变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担负起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窗口、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口的重任。

自贸试验区建设是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抓手

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相关提法被混用情况屡见不鲜。在笔者看来,二者尽管在新一轮改革开放框架下和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语义相近,目标一致,但是其内涵和外延却完全不同。自由贸易区属于WTO框架下狭义的FTA概念或有关文件(商国际函[2008]15号)框架下的概念,一般是国与国通过签署协定来建立;自贸试验区是中国独创的“经济特区”含义,由我国政府独立批准设立。前者的任务是:近期,积极推动与我国周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使我国与自由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或超过多数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水平;中长期,形成包括邻近国家和地区、涵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辐射五大洲重要国家的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使我国大部分对外贸易、双向投资实现自由化和便利化。后者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就是要构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并通过制度创新来推进市场主体建设。二者的关系为:前者更多的是要“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和国家对外战略紧密衔接”,侧重在国家层面;后者是前者的载体和抓手,是“一带一路”战略网络建设的重要节点,侧重在地区层面。

为此,自贸试验区要完成三个使命:一是完成国家任务,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探索路径;二是为地方经济服务,根据地方经济的基础、特色、优势来发展地方经济;三是为我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增加节点,为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增添动力、活力、能力和实力。

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形成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先手布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以来,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已经签署了14个自贸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但是,这与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需要还不完全适应。为此,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并在自贸试验区选址问题上做了相应安排。除了在体制机制创新、地区特色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做了考量,还在地理位置和发展定位方面做了部署,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自由贸易区战略进行准备,为早日形成以周边为基础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先手布局。从地理位置看,三批共11个自贸试验区,涵盖沿海、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初步形成了开放网格化的区域布局。从发展定位看,也是各有侧重,比如:厦门重点是加强海峡两岸合作发展,兼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等;郑州要建设与打造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国家在批准辽宁设立自贸试验区时虽然没有明确的相关表述,但是地理位置决定了辽宁将是东北与东北亚诸国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国家在自贸试验区布局时的战略视角和选择不言自明。把握国家战略的意义在于提高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自觉性。

有研究表明,中国的改革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没有像东欧一些国家那样走向分裂和长期低迷不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渐进式的双轨制改革,通过先行先试,确保长期稳定和快速发展。当年深圳先行先试,使一个小渔村成了国际化大都市。本轮自贸试验区建设是又一次渐进式双轨制改革,是在国内选择若干省份(地区)进行先行先试的制度安排,承担着为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行动力去破题解题,把自贸试验区建设上升到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新思维和新路径高度来认识,积极参与,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收获改革红利,不负时代机遇,振兴地方经济,切实增进人民福祉。

作者:沈阳大学自贸区研究所 姜伟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姜伟 自贸试验区 上海自贸试验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