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全国政协委员刘晓庄:让“年味”多点“廉味”

2017年02月14日 15:25 | 作者:刘晓庄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国人喜欢“年味”,同时曾几何时也追求着春节的“廉味”。在笔者的家乡就有这样的习俗: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几乎都要贴上“连年有余”这样一张年画,栩栩如生的莲荷与跳跃起舞的鲤鱼相互辉映,画中“莲”之不染不妖,当然还寓有“廉”的美好愿景;大年初一的早餐是万万不能吃荤腥剩食,一定要青菜煮豆腐,拌上新鲜香葱和白嫩年糕,“清清白白、清清爽爽”,图的是新的一年全家没病没灾。“年味”与“廉味”相伴的情景,于是成为笔者儿时记忆中的“乡愁”。

得益于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的显著增加,百姓生活变得富裕,但遗憾的是,浓郁的“年味”却变淡了,“廉味”也逐渐变没了。曾经几时,新年前后,有的官员家里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行贿受贿戴上了礼尚往来的面纱,从提大包、拎小包,再到塞信封、递卡片,以及后来的电子支付之类,真是“与时俱进”,无一不具。很多落马官员最初就是在这缕缕的“年味”中被熏昏,最后成为温水中的青蛙,在滚烫的热汤中不能自拔。虽然十八大之后,“四风”问题大为好转,却依然是树倒根存,或曰“树欲静而风不止”。

官员为什么会成为一些人的“围猎对象”,春节为什么会成为送礼的“关键时节”?这不是什么奥秘,无非是权力的魅力和人情的网罗。对此,领导干部要保持足够的清醒。“近利以利来,近色以色至,事事投其性之所近,阴窃其柄。后虽悔悟,已受牵持。”越是位高权重,越要在关键时节把握自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味的鱼饵总是包裹着锋利的鱼钩,吞噬得愈深,危害也愈大。从古到今,此类历史故事和惨痛教训不胜枚举,只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平心而论,做个好官也不容易。在如山的责任面前,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利用春节长假那一年难得的几天,神清志闲,调整一下心态,多陪伴一下家人,多整理一下家务,或静下心来读几本好书,听几首名曲,让神志回归宁谧,让灵魂紧跟脚步,这也很契合《黄帝内经》的养生旨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说,官员若能领略“年味”中的那份“廉味”,原本是一种天伦之乐般的生活享受,遑论还可避免“失身”“落马”“进笼子”之灾,岂不美哉。

《孟子》曰:“廉,人之高行也”。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应该自觉地把“年关”当作“廉关”来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清廉是一种人文素养。让“年味”多点“廉味”,就是把凝结于春节上的文化教养、伦理情感、人生态度等,“慎其家居之所为”,在社会的革新变化中进一步得到升华和深化。清廉是一种精神境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为民情怀可以体现在春节前后的点滴行动中,远离灯红酒绿,来往于贫困家庭,多听上群众一句真心话,就能多得到他们一句由衷的人品点赞。清廉是一种纪律要求。让春节成为“廉节”,就应当严守纲纪,不逾底线,加强监督,标本兼治,即抓好“关键少数”,又管好“绝大多数”,唯有法引规矩方圆,方能调律世间万象。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过年就像路上的“一道坎”。从春节开始弛而不息,从领导做起持之以恒,当人们对“年味”的理解形成心理上的谐振,并由“廉味”凝聚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那种难以抑制的文化认同感,就能促进清正廉洁在我们的国家形成风尚和常态。“年味”中的“廉味”,便会自然滋生出人间更多的如蜜“甜味”。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全国政协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刘晓庄 年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