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厚人伦 美风俗 化人心

——从诗词热看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下价值

2017年02月20日 08:48 | 作者:谢颖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我们欣喜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巨大力量。在传统文化中树立文化自信,在阅读学习中触摸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时代中创新发展,本报记者采访多位诗词研究学者,以诗词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创新。

B20170220003-zx9

中国诗词大会现场

B20170220002-zx9

《李白诗意图》傅抱石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象与思考

B20170220001-zx9

诗词吟诵活动广为开展

诗韵之中感自信

“中国的古诗词真美!”一档古典诗词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就这样唤醒了中国人的诗心,再次点燃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诗其实就是‘说话’,但是用更凝练、更审美、更优雅、更睿智、更有技术含量,从而也更高级的语言或方式来‘说话’。”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诗词大会》顾问钟振振认为:“能用诗来‘说话’的民族,一定是更文明、更有智慧、更有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的民族,中华民族正是这样一个民族。”2000多年前,孔子编订的《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西周初年的作品,距今已3000多年了,其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令人叹为观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至今脍炙人口,仍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典范。此后,有楚辞,有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乐府、古诗,有唐宋以来的近体诗与词,有元以来的曲,一直传承、发展到今天,历数千年而生生不息,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武亦姝、白茹云、曹中希……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个个充满诗意的人生显示出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大众的生命力,对诗词的热爱遍布中华大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近些年在全国各地给读者做诗词讲座,令她印象深刻的是读者对诗词的热情。“我前年在上海图书馆讲诗词,是上海图书节的系列活动之一。那一次讲的题目稍微有点深,选的诗词也比较长,原以为学术的东西老百姓不会喜欢,没想到讲座票一抢而光,听众里还有里弄里的大爷大妈和孩子。我讲了两个多小时,他们很享受、很热衷。结束后,很多听众围着我问问题,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孩子跟我说,这是他听过的最棒的讲座。”葛晓音感到,老百姓有很强的精神需求,他们需要这种美的享受。

在过去千年的历史,古诗词曾是东亚各国文人学士共同追捧的艺术,在当代,其影响更为广泛。葛晓音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客座教授,有一日找到一位水暖工给自己的宿舍安装排风机。“路上我们聊天,他问我来这里做什么,我说教唐诗。他一听很激动,告诉我这里镇上每周六下午有唐诗吟诵会,很多当地人都参加。他当即背了两首诗,我一听,不得了,居然是中唐前期诗人杨巨源的诗,中文系的学生可能都不熟悉。”

类似的经历钟振振也有。十多年前,在一次李白研究的国际研讨会上,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的一位教授告诉他,美国海军竟然有一个关于李白的网站。“真没想到在美国的赳赳武夫中,竟也有不少喜欢李白诗歌的粉丝,可见,与风靡国际市场的那些“MadeinChina”的各类商品一样,中华诗词也是能够‘出口’的!前几年,我们全国高等院校一批有志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者,成立了一个诗教学会,每年举办一次世界范围的大学生、研究生的诗词大赛,目前已成功地举办了四届。参赛的国家、地区、学校和同学越来越多。在参赛并获奖者中,竟然还出现了一位地地道道的日本人!中华诗词的魅力,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钟振振说。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钱志熙认为,诗词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从韵律到语言表达,都典型地体现了东方民族的特性。它不是某少数几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几千年民族精神生活的结晶,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诗歌艺术,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当然会这样的魅力。中华文明本来就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当然会越来越显示出其非凡的魅力。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优秀的文化,我们不排斥学习全世界好的东西,但前提是了解自己的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钟振振指出,每个人都能成为中华诗词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者,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深刻的认识,应当珍惜中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厚人伦 美风俗 化人心 诗词热 传统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