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刘毓航:叩问大学使命 坚守大学精神

2017年02月23日 15:50 | 作者:刘毓航 | 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到: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级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凝思、探索如何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中,关切问题导向,叩问大学使命,坚守大学精神,构筑大学思想道德高地,从而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建设。

一方面,要努力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加大思政课与互联网两大渠道融合创新的力度为重中之重。抓好思想政治课这个主渠道。首先,坚持思政课求真之维。高校社科课堂应该弘扬怎样的历史观,引导学生理性回望历史;正确引导学生理解爱国主义,正确表达理性爱国行为;正确引导学生构建政治理论自信,培育理性思维;全面掌握社会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从书斋走向社会。其次,坚守思政课向善之维。思政课要正本清源,面对现实中虚荣浮躁的不良风气和精致利己主义的侵蚀,思政课应旗帜鲜明地予以回应,坚守伦理底线,让真理越辩越明。再次,追求思政课臻美之维。臻美追求在于解放情感,要求教师启发调动学生的全部潜力,把颓废化为激情,把失望化为壮志,让学生复归本真。

精心推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新媒体崛起所带来的信息交互和裂变,极大冲击着“虚拟社会”的文明底线;微阅读、读图式等碎片化学习方式导致学生离常识更近,离思想较远。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时空环境,要求我们不断拓展“互联网+思政”平台,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在校园门户网站推进互联网+微党课,形成教师引导、朋辈引领、知行合一的机制;推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力育人,形成学工队伍走进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制度化引导管理机制。同时,还要让思想政治工作“潮”起来,引导师生员工投入新媒体、创新表达,打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空间。

另一方面,要增强“三大阵地”协同意识,把握高校意识形态方向。要坚守“教育性教学”原则。近代教育家赫尔巴特最早提出“教育性教学”的命题。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德行,即通过教育培养所谓“道德性格的力量”,而这些一定要“通过教学”来进行。学科教学,不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是关于社会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价值观念的内容,影响学生的生活准则、思想方向和个人倾向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抓好课堂讲坛的阵地管理,严格落实好“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这一要求,倡导教学过程科学严密、生动活泼、严谨有序,把积极营造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的课堂作为高教督导的重要内容,对在课堂教学中传播错误观点和言论的,要给予严肃批评教育,真正负起管理责任,绝不给各种错误观点在校园传播提供渠道。

坚守学术精神品格。首先,近年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出现的文化化、生活化和学术化新态势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形成挑战。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其次是把握好批判性。通过学术批判,推动学术的创新和进步。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再次是实践中的规范性。严谨的学术规范可以提升学术成果质量,约束学术不端行为,也使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观点的可交流性、方法的可借鉴性、成果的可传承性。当然,我们也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最后要增强学术的实用性,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坚持校园文化的主体建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着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创新,一方面,要加强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使师生员工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感受到思想和文化的魅力,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学校要大力扶持体现健康精神文化的主流社团,让大学生的理想气息和时代气息在校园文化中美丽地绽放,形成了富有青春活力的蓬勃的校园文化。

作者为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德育博士 刘毓航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刘毓航 大学使命 大学精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