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专家讨论:未来开放城市要向底层高密度转变

2017年03月01日 10:29 | 来源:新华思客
分享到: 

1933年,法国知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在“现代建筑国际大会”上提出关于城市规划相关的文件《雅典宪章》,主张理性的城市规划建设,以及居住、工作、休闲区域相分离,并在三者间建立可以相互沟通的交通网络。

时至今日,以1933年《雅典宪章》为代表的城市规划思路,非但没有让我们实现“诗意的栖息”,反而让城市变得越来越封闭。针对此种状况,桑内特和萨森等人发展了“开放城市”(open city)这一概念,并在2016年的第三次联合国人居大会上,提出了一份应对全球化、多元化时代的全新城市发展纲领——《基多宣言》。

多孔性、未完成性和同时性:开放城市的三个特征

何为开放城市?首先明确一个前提,即城市既需要具有一定的功能,同时也要有道德方面的追求,即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在《雅典宪章》之后,尤其是世纪交替之间,对于效率的追求仍在,而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却逐步消失。因此,城市变成了体现效率的场所,同时也酝酿着更大的阶层割裂,通过时间和空间在城市中的分割体现出来。

在这样一个时刻,重新讨论何为城市化则十分必要。如果说《雅典宪章》着重强调了一种以财富积累为基础的发展方式,那么如今我们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修正这种效率先行的发展?如何在城市中实现公平正义?解决的方法是让城市变得更加开放。

一个开放的城市有三大特质:

其一,开放的城市应该是多孔性的,即一个城市并非是完全封闭的。如果城市是多孔的,则同时意味着其边界是模糊的,是可渗透的,因此边缘比中心更值得关注。那些中产和底层的交界之处比城市中心的CBD更值得关注。边界在这里或许能成为变革的前沿,带来关于城市的全新可能。

其二,开放的城市是未完成的,是一直在适应、在发展、在改进的。我们需要改变一种完全的、完满的规划心态,在城市中留下一些开放的可能性。

其三,开放的城市是具有同时性的,即在一个城市中,各个功能并非存在线性的交替顺序,而是可以同时发生,实现功能混用。

——理查德·桑内特(纽约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双聘教授)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专家 讨论 未来 开放 城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