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5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乡村

2017年03月04日 08:52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在地域上、人群上一个都不能少。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繁重的工作是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

我们要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切实关心和扶持各类困难群众,努力建成人民群众满意、高质量的小康社会。

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十三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5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乡村

健康乡村农民看病不难

本报记者 朱 磊 刘 峰

乡村医生被称为农民健康“守门人”。在宁夏同心县王团镇罗家河湾村,村医马玉花代表感受到农村医疗变化。

29年前,马玉花嫁到罗家河湾村。“那时村里还没有村医,村民想看个病,要到镇上、县上。”她说。作为全村唯一的高中生,马玉花在卫校接受培训后当起了村医。20年来,她骑着车子走家串户,获得了村民们的认可。“谁家嫁来一个媳妇,我跟踪一个,要看着她把娃生下来,打上疫苗,建上档。”

“现在政策好了,村民看病方便多了。”马玉花一一列举,有了新农合,村民看病能报销;村里卫生室配了新设备,2000多村民建起了电子健康档案。在农村,小病诊治、计划免疫、妇女保健、计划生育等5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了基本覆盖。“过去乡亲们对上门打预防针都不理解,现在一到体检,村里卫生室外排着队上门。”马玉花说。

“健康中国不能缺了健康乡村,农村医疗变化很大,但差距还不小。”马玉花说,农村医生是基层医疗的“网底”,村医常年走家串户,工作量十分大,待遇却不高。同心县249名村医中,60岁以上的有六七十人。为什么不退休?因为退休后没有职工养老保险,缺乏收入来源。

“村医做着同样治病救人的工作,可我们仍然不是‘正规军’。”马玉花说,没有合理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医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村医,新鲜血液不能注入村医队伍。希望建立职业化乡村医生队伍,让村医成为“正规军”,方便农民就地就近看病就医,补上农村医疗的短板。

引导消费从“有住房”转向“有房住”

保障房圆了更多住房梦

本报记者 刘成友

“小康不小康,也要看住房。”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栗甲委员表示,住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青岛城区租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要2000元左右。可在廉租房小区,月房租不到百元,独门独户,厨房灶具、卫生间用具都齐备。”栗甲说,在调研中,常能看到许多困难群众住进保障房后的笑脸。

“保障房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可以说旧貌换新颜。”栗甲说,现在大城市房价高,困难群众没有这个经济能力,政府建设保障房,让居者有其屋,深得民心。

有人一提起保障房,就觉得偏远、落后、低档。栗甲表示,其实不然。青岛的保障房建设项目,先后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山东人居环境范例奖”,这很有说服力。未来5年,青岛计划配租配售公租房和人才公寓等保障性住房不少于5万套。这个数字鼓舞人心。

看到成绩,也要看到困难。“山东人口基数大,全省公共财力被9000多万的人口一除,就变得十分有限,而保障房作为‘底线需求’,受到全社会关注。所以保障房建设任务重、压力大。”栗甲说。

保障房量大面广,各地政府财力不一样,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诸如建设资金供给压力大、房地资源供需存在矛盾、分配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影响了保障效果。”栗甲说。

栗甲建议,要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加大公租房建设力度,同时引导群众住房消费理念从“有住房”向“有房住”转变。

一个产业让2/3贫困户拔了穷根

脱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人

本报记者 马跃峰

“脱贫攻坚,说没压力是假的。但现在好政策这么多,压力再大也得加油干,绝不能落下一个人。”河南沈丘县冯营乡李寨村支书李士强代表说。

2012年,在外创业的李士强回村担任村支书,他自称“新型农民”。“以前干企业,可骨子里还是农民,总想着帮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李寨村是贫困村。李士强一上任,先和村干部一起摸家底、访真贫,用脚步丈量出870份民意情况,开出了李寨村的脱贫“药方”——发展高效农业。

农民自己种瓜菜,少了没效益,多了没市场,怎么办?李士强的亿星集团旗下有黄淮农产品物流市场,通过村企联合,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解决农产品出路问题。

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怎么办?李寨村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企业为贫困户提供5万到20万元的无息贷款,帮他们建棚种菜;没有种植经验的,安排他们在大棚里除草、整枝,每月也能挣1200块钱。李士强介绍,目前全村建成大棚80多座,村里2/3的贫困户靠这个产业脱了贫。

“农民要致富,必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走深加工的路子。所以,我们一直觉得,村里得有一个带群众致富的经济实体。”李士强说,村委会后面的厂房是新建的“三粉”加工厂。

“等麦子收了,不少土地就会种上红薯。”李士强说,村里加工的粉条、粉皮、淀粉在周边小有名气。愿意种红薯的,村里负责回收,每亩另外补助400元;没有劳动能力的特困户,每户在工厂按6000元的标准入股,年底按效益分红。这样一来,村里剩下的134户贫困户,到2017年底能全部脱贫。

对于未来,村里也有打算。李士强说:“如果农产品能在网上销售,不仅市场更广阔,成本也更低。”目前最大的障碍,是缺乏专业人才。希望国家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为乡村送去脱贫之“智”。

土操场硬化了,特岗教师来了

农村孩子享受更好教育

本报记者 庞革平

“教育公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再穷不能穷教育,这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广西河池市委书记何辛幸代表说。

何辛幸清楚地记得,他到都安县永吉村小学调研时看到的一幕:孩子们在土操场上篮球课,随着篮球拍起,操场扬起一阵阵灰尘。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他却感到心里酸楚。

永吉小学校长告诉何辛幸,学校共有学生240人,其中,172人是留守儿童。全校只有7名教师,没有专业体育老师和音乐老师。另外,没有专门学生宿舍,学校拿两间教室来当宿舍,两人睡一铺,还不够用,而且没有洗手间,学生想洗澡只能洗冷水,到了冬天,几乎都是周末回家才能洗上澡。

操场要硬化、缺学生宿舍、师资力量不足……何辛幸把这些问题一一记在本上,记到心里。回城后,他将问题分类,加快解决。2016年,永吉小学三层楼的学生宿舍破土动工,土操场硬化了,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孩子们能洗上热水澡,吃上营养餐,学校还迎来了一位90后特岗教师。孩子们高兴极了。

“永吉小学是河池农村教育的一个缩影。”何辛幸说,加大力度补短板,河池农村薄弱学校由1490所减少到530所,52%的学生吃上营养餐,贫困户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

何辛幸说,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地方要努力,也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出台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补齐农村教育短板,让更多农村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成长。

告别燃煤取暖,更好呵护蓝天

转变生活方式促环保

本报记者 贺 勇

说起北京怀柔区渤海镇的北沟村,名气可不小。这里风景优美,吸引许多国外朋友投资、创业,成为“长城脚下国际村”。北沟村党支书王全代表坦言,“国际村”避免不了一个尴尬,一到冬天就得烧煤采暖,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重拳治理雾霾,消除‘心肺之患’,这是老百姓最盼的事。”王全说,过去取暖,添煤是个麻烦事,点个火得戴着帽子、手套,身上全是黑灰。去年一年,怀柔区在29个村实施煤改电工程,减少散煤使用,推进以电代煤、以气代煤。

从烧煤到烧电,费用是老百姓担心的问题。“一开始,村民并不是全都支持,主要顾虑耗电量大、电费太贵。”王全介绍。

为推进“煤改电”,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统一峰谷电价补贴政策,增加财政补贴,农村居民在享受电价优惠基础上,每度电再由市区两级财政各补贴0.1元,这样下来农民在谷段时候每度电只花1毛钱。村干部深入一家一户宣讲政策、化解矛盾。安装调试完成后,组织工作人员细心做好培训,手把手教老人操作方法。

王全说,现在全村老百姓告别了燃煤采暖的日子,用上了干净清洁的电采暖,也为保护首都蓝天做出了贡献。2016年,怀柔区PM2.5年均浓度为6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9%。

王全认为,治理雾霾,不仅要靠政府严格的制度,也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和参与。环保的每一分进步,都离不开生活方式的转变,每个人都管好自己,绿色出行少开车,多些低碳生活,才能多见蓝天,畅快呼吸。


编辑:杨岚

关键词:建成 农村 全面 保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