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7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本网特稿 本网特稿

传统文化进校园 传承才是最好的发展

2017年03月04日 15:12 | 作者:王琰 韩雪 何文卿 刘洋 李冰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4日电 全国政协委员黄德宽: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急

人民政协网记者 王琰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黄德宽告诉记者,去年两会他就针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提交了提案。其时,传统文化教育并不如今天火热。他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急,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兼容,相互促进,形成合力,若干年坚持下来,传统文化就会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

t0170d1307ea54ee277

近年,黄德宽委员对安徽省四个市6个县区10所中小学进行了实地调研,又与安徽大学团委合作,组织大学生团队对全国16个省40个县的部分中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

调研情况让黄德宽委员感到并不乐观:中小学校对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教育普遍存在形式化、浅表化、碎片化的问题;应试教育冲击和影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教育,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普遍较高,教师投入的实践精力较多,随着年级增高呈递减态势;教师队伍群体传统文化素养普遍较差,知识积累难以适应承担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边远、农村地区的学校尤为突出;社会和家庭的功利化倾向冲淡甚至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各学校对此普遍反映强烈。   

“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从小打下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底,关系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形成,关系到国家文化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黄德宽委员说,不仅各级各类学校,全社会对此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如何解决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黄德宽委员认为要从教材入手。他带领调研团队选择了几套中小学代表性教材,对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编制针对各年龄段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使各级各类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既有章可循,又具有针对性。

良好的师资是传统文化成功进校园的关键。黄德宽委员呼吁在各级各类教师教育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尤其是师范类高校,一定要加大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培训与学习,因为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青少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刘兰芳:传承才是最好的发展

人民政协网记者 韩雪

刘兰芳委员从2015年就开始身体力行从事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的活动,以她名字命名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刘兰芳大讲堂”已经形成独特品牌。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她带来《关于推动评书教育进校园的提案》,字里行间,都可见这位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对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关注。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刘兰芳以一部《岳飞传》的传神演绎引起万人空巷。她说,自己对曲艺的热爱和钟情,就是从小培养的。

“人才的发展应该是多样化的,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也是让他们尝试找到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和终身爱好。”刘兰芳委员回忆,自己中学时的课本里就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的节选文章。而中国古代章回小说正是评书艺术的最初脚本。

近年来,刘兰芳开始刻意减少演出活动,更加注重评书等曲艺的传承发展。在她看来,评书是曲艺之母,曲艺发展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时代抓起。今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这一契机让她看到了希望,她准备两会期间联合一些政协委员提出联名提案,推动以评书曲艺为代表的一批传统文化,能实实在在进入中小学生教学课堂中去。

据了解,“刘兰芳大讲堂”先后在灯市口小学、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等京内中小学以讲座形式向学生们传播评书的起源、发展、种类,并采用表演实践的方式来展示评书曲艺的风采,甚至还远行到一些省市的中小学校园传播曲艺文化,活泼的授课来到学生当中,引发了青少年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最近,刘兰芳与自己家乡的辽宁鞍山师范学校达成一项意向:开设一门曲艺学。一门专业的学科,需要有规范的教科书。为此,刘兰芳通过提案建议:挖掘评书成果,建立声、像、文一体化的评书曲艺数据库,同时整合相关的出版物,进行系统的课题研究。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要发展就需要一代一代的人不断进行传承,而传承本身就是最好的发展。从这个层面出发,”在娃娃当中抓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机正好!“刘兰芳较快的语速,也传递出一份焦急的心情。                

全国政协委员汤素兰: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人民政协网记者 何文卿 刘洋

“文化的传承有一个激浊扬清的过程,精华需要继承,糟粕是万万不能继承的。”全国政协委员汤素兰说,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本意,是希望孩子自小接触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首先要解决的是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汤素兰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唐诗宋词、论语、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早已经进了校园。“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的语文课本修订和学生校外必读书目的选定中,这些内容就早已经进了课本,理所当然地进了校园。小学生必背古诗、中学生必背古诗文,都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然而,现在许多学校把《弟子规》当作优秀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甚至幼儿园,让每个学生必背,在学校的走廊上,楼梯上印着《弟子规》,以为它就是优秀的“国学”启蒙读物,但从《弟子规》的内容来说,也并不都是精华。

汤素兰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好东西,校园也是好地方,孩子更是未来的希望,但孩子不是袋子,不能什么东西都往里面塞,她认为,有些传统文化素养是全民应该具备的,当然应该进校园,比如古典诗词、书法艺术,但有些传统文化,比如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技艺传承的,就应该按照孩子的兴趣爱好,可以在校园之外开展。

“传统文化进校园必须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要严格审查与多方评估,不要一窝蜂,更不应该给学生们增添学习负担。”汤素兰说。

石定果委员: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人民政协网记者 王琰 韩雪

传说仓颉创造出中国最原始的象形文字。上苍因仓颉造字而感动,为其降下一场谷子雨,这就是谷雨节气的由来。联合国把谷雨定为中文日,每年在这一天举行大量的庆祝活动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国内却连声音都听不见,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天是联合国的中文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石定国遗憾地告诉记者。

石定果委员说,当下,教育的工具性太强,人文性太弱。学生长期在这种教育环境浸润下,不太关注社会和他人。而传统文化有着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价值观教育。应该把优秀历史文化的精华提炼出来、总结出来,用孩子乐于接受的形式普及下去,可以编辑出版一些普及的读本,也可以在网络上有选择地专题传播传统文化,比如节气,像清明节到了,就有很多文化故事可以讲述:清明节的来由,清明为什么插柳,和绿化怎么有关等等,不要枯燥空洞的传播,而是要让孩子有具象的感受。

石定果委员还呼吁,传统文化进校园很重要的一点是教育者先受教育,传播好传统文化,需要教师的智慧,更需要教师文化修养的深厚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切热爱。

全国政协委员葛晓音:传统文化教育十分必要

人民政协网记者 李冰洁

“传统文化教育是北大的常规。”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在谈到传统文化教育时,所说的第一句话。

的确,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在北京大学已经进行了20多年。北京大学开设有不少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文学类学科的学生自不必说,而如今,理工科类的学生的课程中,《大学国文》也走进了必修课的课程表。

“这些课程的安排和教材的编写,都是我们北大自主进行的。”葛晓音介绍说,“20多年前,我便开始进行古代汉语的试讲,那时教材内容还不够完善,一些古文没有注解,都是老师们自己来翻译注释。” 中华传统文化,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走入了北大师生的心里。

北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诗社有很多,这样的形式在北大已经有着二三十年的历史了。“许多学生将诗词学习和创作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有不少学生还喜欢古体诗。”葛晓音说。在诗社的刊物中,每期都会有几十名学生的诗作发表,“近十年来,我们学校也开设了诗词创作课,艺术学院也开设了书画艺术研究班,指导学生们进行诗词、书法、绘画方面的创作。”在葛委员看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们而言非常有好处,也是十分必要的。“将优秀的古文和至理名言加以普及,有助于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关链接—政府举措

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强调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研究制定国民语言教育大纲,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王琰)

相关链接—网友声音

网友黄小仙:如今各地都在深化课程改革,书法也好,戏剧也好,更深入的古诗词学习也好,都可成为供学生选修的拓展性课程。同时,新的部编语文教材增加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诗词的内容,如何上好这些内容,创造性地让学生因此对更为浩瀚的中国文化感兴趣,需要教师下大工夫。传统文化也可整合进除语文外的其他国家课程,如美术、音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思品课甚至数学课中可用的传统文化故事等。

网友Amber:传统文化进校园很好,但希望不要搞成形式主义,反倒让人抵触了。首先,目标要明确,规划和计划才能切合实际。文化的涵义很广,除了文学这一块,礼仪、艺术、风俗等等,这些都需要真正的大家来把脉,甄选出精品内容。建议此活动可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挂钩,把这些内容引入到学校的兴趣课堂,联动考虑。

网友艾UU: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刮风一般,应该有些长效机制的建立。比如,学校从小到大都有英语演讲比赛,是不是应该设立古诗词演讲等等。

网友个中须解:文化的浸润是日积月累的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心。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也要联动,譬如学古筝,练书法,背古诗。(王琰)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传统文化 校园 学生 文化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