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宗教界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03月14日 15:00 | 来源:中国民族报
分享到: 

3月5日至3月7日的小组讨论中,宗教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就政府工作报告及所关注的宗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指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的目标,强调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他认为,佛教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能够在不同文化交流、不同文明对话中起到沟通融合的桥梁纽带作用。学诚还指出,报告中用了很大篇幅谈互联网问题,就宗教而言,互联网宗教问题应该引起更多重视。个别不法分子假借宗教名义在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引发社会对宗教界的一些负面评价。他认为,宗教界应在网络上更主动、更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宗旨,展示宗教界的良好形象。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帕松列龙庄勐建议:一是加大南传佛教人才培养力度,逐步解决“有寺无僧”“外僧入寺”问题。二是破解瓶颈,支持早日建成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三是增加对边境地区南传佛教重点寺庙修缮经费投入,建好面向周边国家的“宗教文化窗口”。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心澄法师建议:一是政府会同宗教、园林、旅游等部门,划清公园景区与寺院的权属范围,让寺院真正承担起宗教活动场所的基本功能。二是希望就宗教文物保护和管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既要保护好千百年来形成的宝贵财富和历史文化沉淀,也要切实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道长建议:一是加强对中医药学的研究,希望国家卫计委、中医药局等有关部门能够给政策、建平台,支持中国道教协会成立道医研究院和养生研究院。二是厘清文物、旅游、景区等部门与宗教界的关系,将宗教活动场所归还宗教界,恢复寺院道观的清净有序。希望加强对这一问题的调查研究。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唐诚青建议:一是协调宗教活动场所与景区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宗教活动场所的宗教属性和风景名胜的旅游属性,解决好宗教活动场所的确权问题。二是寺庙宫观、宗教文物维护修缮面临维修单位门槛高、收费贵、周期长等困难,全国政协应就宗教活动场所文物的管理和保护开展调研。三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对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合理布局,满足信教群众的正常宗教需求。

福建省道教协会会长谢荣增建议,支持道教界在养生养老、开展公益慈善方面多作为,给予税收抵扣等政策支持。发挥道教祖庭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联系,增强海外华人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阿地里江·阿吉克力木认为,宗教界应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宗教文化交流,把中国五大宗教交流互鉴、和睦相处的中国故事传播出去。他还指出,宗教教育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应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加强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研究,这对宗教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海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马长庆发言指出,要重视教风建设,加大对教职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引导他们把教义教规阐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起来、和中华传统文化融合起来,更好地走中国化道路。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雷世银指出,目前,除热门景区或知名寺庙外,其他寺观教堂缺乏有效的保护修缮,应将宗教活动场所文物和危旧房的保护修缮纳入财政预算,并加以落实。他认为,宗教文物保护、评鉴、项目实施工作中,应改变文物部门“一言堂”的局面,邀请宗教部门参与其中,使保护修缮更加科学合理。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孟青录指出,应借助《宗教事务条例》修订的契机,推动宗教活动场所设立、登记、确权等问题的解决,总结推广一些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加强基层爱国宗教团体建设,使他们有场所、有人、有经费。

广东省基督教协会会长梁明认为,基层宗教工作干部非常缺乏、力量薄弱,对于地下教会、私设聚会点、非法宗教活动管理不够,存在做一些放一些、抓一些不管一些的情况。他建议,加强对基层宗教工作干部的培训,合理配备优势资源,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能力水平。

两会声音

为国家发展和人类福祉作出新贡献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佛教自从创立以来,对提升人类精神素质和道德修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佛教始终秉持慈悲为怀、和谐和平的教义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通过佛教界和广大信众的努力,佛教可以在促进国家发展中发挥作用:可以增强信众对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可以有效调动信众,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可以推进社会道德建设,增强敬畏之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出佛教界的特殊作用。

然而,也有诸多内在因素制约着佛教健康发展和发挥作用。

一是道风建设不够扎实,监管机制有待加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佛教也受到了商业化的冲击。比如,有些僧人不守清规,不务正业,追名逐利;一些地方把寺院当作“摇钱树”,变成“家庙”,变成“商场”;更有一些假活佛、假僧人,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宣讲佛法”,骗取钱财。以上种种乱象,虽不能代表佛教主流,却造成了极坏影响,使庄严慈悲的佛教形象被唯利是图之人玷污,清净丛林的修行之地被利欲熏心之徒亵渎。

二是人才培养仍有不足,僧人素质有待提高。有些寺院只顾着修金身、建大佛,把殿堂修得金碧辉煌,却忽视了真正的“肉身菩萨”即优秀僧才的培养。有些寺院有僧无师、有经无教,僧团队伍素质明显不足,无法完成讲经传法的任务。

三是理论研究挖掘不深,讲经缺少时代内容。在信息时代,如何把古老的佛经读懂、践行,并为信众讲出真经,是适应时代的必由之路。而在我国,佛教界人士只有讲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教义阐释,才能更好地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发挥出佛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目前,这方面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讲经欠缺时代内涵,特别是缺少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宗教理论的深度挖掘,还无法充分满足信教群众的期待。

因此,我建议:加强依法依戒管理。不断加强道风建设,严管违戒违法问题,在寺院、僧团中重点宣讲遵纪守法、严守清规,同时严格寺规制度,对寺院、僧团内部人员中出现的道风问题予以整治。对于假僧假道现象,请有关部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查处,对目无法纪、借教敛财等乱象进行依法处理。寺院和僧团必须要以精勤修持为本务,以弘法利生为目标,引导宗教界和广大信众为国家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着力培养有用僧才。“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佛教发展应注重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僧才,大力推进中青年僧才的培养教育。寺庙要减少不必要的建堂修佛,而将资金倾斜到培养人才上来。要结合寺院教育和学院教育的各自特点,逐步完善现代佛教学经体系,着力培养一批爱党爱国、清净修行、心念众生的优秀人才。

倡导“应机说法”。法不应机则无生命。讲经说法不但要适应信众的根器,更要适应社会制度和时代发展。佛教要在观念、制度、组织和理论等方面进行调整,要更多从现实生活中吸收新鲜养分,丰富时代内容。高僧团体、专家学者要探索佛经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教义理念,不断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教义阐释,使广大信众听了佛教讲经而变得更加善良、更加勤奋、更加积极、更加智慧。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傅先伟(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

近些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等挑战。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从根本上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对待自然的态度进行深入反思,提高生态保护意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性互动的格局。

宗教蕴涵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可以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理论资源。基督教《圣经》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保护信息,形成了珍惜和保护上帝创造的优良传统。《创世记》说:“上帝把那人安置在伊甸园,叫他耕种,看守园子”。就是强调人不仅有享受自然的权利,也有像园丁一样看守、保护受造物的责任。上帝为人类“预备可住之地”,创造了适宜的美好环境,也要求人“管理、保护、看守”。因此,人类在享用自然界一切恩赐之时,不可忘记也要用心善待自然。

基督徒参加生态文明建设,既有神学基础,也有历史传统,更有因为信仰而产生的自觉意识和持久动力,完全可以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我国基督教界人士和广大教牧信徒积极主动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在植树护林、美化环境、保护动物、旧品回收、节电节水、理性消费、健康饮食、低碳生活,以及文明宗教活动等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为更好地引导基督教界参与生态保护的义行,应有以下方面的努力:

重视钻研、整理和提取《圣经》中的生态理念,结合时代特点和中国现状进行创造性的阐释。积极推进神学思想建设,将基督教的生态文明思想资源,融溶共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话语中,形成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融贯的宗教生态观,使之成为全社会共享的生态伦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基督教界弘扬、传播基督教积极的生态思想,将神学思想建设成果转化在讲台上,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在查经、讲道时主动传递生态保护的理念和人的责任,提高教牧和信徒的生态文明素养,引导他们自觉确立环保、生态意识,衷心热爱、用心呵护这个充满生命和灵性的世界;以现代公民的姿态,自觉、主动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积极推动绿色宗教场所、生态寺观教堂建设。不仅要在活动场所的设计、建造和装修、维护方面体现生态环保的理念,杜绝奢华铺张、浪费自然资源;也要在崇拜、灵修的方式上,革除陋习陈规,抛弃各种不合时宜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改革愚昧落后的习俗,建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宗教活动场所,使之成为生态文明意识、习惯和实践的培育、教导、孵化基地。

在教牧人员和广大信徒中,普及环保知识,从“保护上帝创造”的信念出发,树立尊重自然、保护大地的生态文明思想。积极鼓励广大信徒开展环保生态实践,身体力行,从身边的件件小事着手,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浪费粮食,不使用一次性快餐容器,减少使用化学类洗洁剂,实行垃圾分类等等;特别要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信教群众在消费方式生态化方面成为社会典范,树立榜样,带动身边的人,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

积极配合、支持、参与政府和社会开展的各项生态公益事业,尽最大力量为生态建设出钱出力,创造条件,尝试开展专业性的生态公益活动,创办以生态环保为项目重点的公益机构,争取创建基督教界自己的生态公益品牌。

几年前,国家宗教事务局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把“环境保护”列入重点支持的非营利活动,为宗教界从事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因此,各地基督教会要把从事生态保护,放到公益慈善活动的重要位置上来,将基督教的生态文明思想资源,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话语中,将基督教的生态保护活动,汇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洪流中。以此来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实践,焕发基督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力。

发挥宗教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

金蔚(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会长)

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宗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主题。古代丝绸之路中,宗教在促进“丝路”沿途的民心相通、和谐共生、不同文明的互鉴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近年来,加强对于沿途国家宗教与宗教文化的了解,对沿途所涉宗教对于“一带一路”看法的舆情,及对我国宗教界在推进“一带一路”实施中的参与和作用等,成了我国宗教工作部门、国内智库及相关宗教团体研究和建言的热点领域。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和舆论也十分关注我国宗教界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和声音。

目前,我国政府在驻外机构中有“政务参赞”、“经济参赞”、“商务参政”、“教育参赞”、“文化参赞”等,但没有“宗教参赞”。据了解,在涉及宗教事务方面,往往是由“教育参赞”出面接待协调,而“教育参赞”们则表示他们是“外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我国宗教与宗教工作的形象、作用和声音。

鉴于此,为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整体推进,有效地发挥国内宗教在“一带一路”中的独特作用,并更真实地向“一带一路”沿途国家政府和人民,宣传介绍我国宗教的现状,为他们“解疑释惑”,培育当地宗教界“知华友华”力量。建议有步骤地在我国驻“一带一路”沿途国家使馆中,设立“宗教参赞”一职,使国内宗教部门的优秀工作者,有机会在任职的所在国宣传介绍我国宗教的同时,扩大视野和眼界,更好地承担起对新时期宗教工作的领导管理职责。鉴于驻外人员编制较紧,也可考虑在“一带一路”沿线主要节点设立“宗教参赞”,发挥该职务功能向周边使领馆辐射的作用。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宗教界 生态 佛教 政府工作报告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