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王向朝:人才计划不是“帽子工程”

2017年03月16日 09:02 | 作者:王向朝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将人才作为十四大战略中两个优先发展战略之一。作为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人才规划,一直是党和国家强调的重点工作。近年来,国家多部委、各省市纷纷推出各种人才计划,为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政出多门,定位重叠,各种各样的人才计划客观上形成了很多“帽子工程”。一时间,祖国的众多名山大川、历史名地变成了各种计划和学者的称号,形成了“帽子满天飞”的乱象。长江湘江闽江,江江冠名;黄河辽河海河,河河有份;黄山天山阴山,群山“并立”;泰山嵩山华山,五岳“齐飞”;有百人、千人、万人,还有百千万人;有攀登、扬帆、飞天,计划层出不穷;有三秦、有燕赵、有楚天,尽显“中国特色”。目前国家各部委人才计划已近20个,全国各级各类有一定影响的人才计划近百个。

这些形形色色的“帽子”与科技资源、职称、评奖、待遇紧密挂钩。由于事关前途命运、事关“功名利禄”,要想在学术界有所建树,抢“帽子”似乎成了不可不做的功课。“帽子”过多过乱,已经背离了人才计划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初衷,负面效应日益凸显。

首先,大大小小的“帽子”形成环环相扣的“帽子”链,有了“帽子”容易得到更多的“帽子”,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人的精力有限,工作时间有限,太多资源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第二,“帽子”的光环被过度放大,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在想方设法以高薪和动辄千万的经费吸引各种“帽子”人才,一些人为此频频“转会”,导致“转会”成风,甚至出现了单位之间的恶性竞争。

第三,抢“帽子”使很多青年人才偏离了正确的研究方向,为了凑论文、拿“帽子”,不做重要的,只做短平快的;不做原创的,只做跟风的;结果是离论文近了、离成果远了;离“帽子”近了,离贡献远了;也加剧了“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浮躁之风;另外,抢“帽子”也助长了学术界“拼关系”的不良风气,一些年轻人因此在工作之初就习惯了“投机取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为解决人才计划乱象带来的问题,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需加强顶层设计,对当前国家层面上的各种人才计划梳理整合,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才计划体系,避免政出多门、定位重叠问题;限定同一申请人的人才项目申请数量,避免一人多冠,赢者通吃;针对高层次人才建立薪酬福利指导制度,一方面让高层次人才的收入与其贡献相匹配,另一方面设定薪酬上限,避免不正当竞争。

需加强过程管理。完善评选机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公众参与监督。评选标准的设定以实际能力和潜力为核心,避免盲目重海外轻本土、重学历轻能力、重论文轻实际贡献。完善跟踪评估和淘汰制度,评估不达标者予以“摘帽”。

地方政府需梳理本地不同层次的人才计划,使之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并适应地方特色;建立地方的科研经费统一申报平台,避免科研经费重复资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信息光学与广电技术实验室主任)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王向朝 人才计划 帽子工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