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物理学家赵忠贤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提名

2017年03月21日 17:37 | 来源:中新网
分享到: 

中新网3月21日电 世界超导百余年研究史中,在两次高温超导领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时刻,赵忠贤带领的团队都“跑”在前列。五十年磨一剑,赵忠贤用一辈子的热爱与坚守,让中国高温超导科研地位跻身国际前列。因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赵忠贤获得2016-2017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提名。

点击进入下一页

今日中国超导事业,源自半个世纪前的启程

1959年,18岁的赵忠贤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4年,当23岁的赵忠贤毕业后被分配到中科院物理所时,我国还没有高温超导这个概念。

超导最先发现是在1911年,由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昂纳斯发现。超导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目前已有10个人在超导领域获得了5次诺贝尔奖。

超导现象指在一定的低温状态下,某些材料中的电子可以无阻地流动,表现出零电阻现象。超导体这个名词看似陌生,但在信息通讯、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假如超导现象能在常温下实现,远程超高压输电将没有损耗,能节省很大电量。我们的身边就广泛存在超导应用:医院里用的核磁共振成像仪核心部件是超导磁体,还有我国目前正实验的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这些,都与赵忠贤等人的进行超导研究密切相关。

但当时中国的超导研究还没有开启。1973年,32岁的赵忠贤赴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接触到了世界超导研究最前沿。2年后回国时,他开始从事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

点击进入下一页

十年探索一次突破,让中国超导受世界瞩目

“初生牛犊不怕虎。”经过缜密思考和实验,1977年,赵忠贤在《物理》杂志上发表文章,挑战由经典理论推导出的麦克米兰极限,当时不少人认为,“赵忠贤胆子实在是太大了”。虽然想法超前而且价值巨大,但进展却没有这么顺利。随后几年,他的研究屡次受阻。

“1986年4月,瑞士科学家穆勒和柏诺兹发现Ba-La-Cu-O材料在35K(开尔文,热力学温度单位)时开始出现超导现象。9月底,我看到他们的论文后,马上找到陈立泉等同事开始铜氧化物超导体研究工作。”赵忠贤回忆说。

八十年代的科研条件异常艰苦,好多设备是赵忠贤团队自己造的。烧样品的炉子就自己造的,被他戏称为“土炮”,买的设备也是二手货。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的激情和梦想,赵忠贤和同事们不分昼夜地干,饿了,就煮面条;累了,轮流在椅子上打个盹。1986年底,赵忠贤的团队和国际上少数几个小组几乎同时在镧钡铜氧体系中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一时间,世界物理学界为之震动,“北京的赵”多次出现在国际著名科学刊物上。

1987年2月,艰苦的研究终于有了成果, 赵忠贤及合作者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为Ba-Y-Cu-O。这项研究使得超导电性低温环境的创造,由原本昂贵的液氦变为便宜而好用的液氮。赵忠贤因此于同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物理奖,他也成为首次获此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赵忠贤等人的成果,凸显出柏德诺兹和缪勒的氧化高温超导材料论文的意义,1987年这两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柏德诺兹说:“赵教授及其同事们的研究成果是举世瞩目的,感谢他们为世界科技的发展和超导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点击进入下一页

那一年,赵忠贤45岁,这是他从事超导研究的第十二年。

编辑:秦云

01 02

关键词:赵忠贤 “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提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