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戴斌:邮轮旅游 此岸与彼岸

2017年03月24日 09:07 | 作者:​戴斌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选择这个看上去蛮有哲学味道的题目,是因为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邮轮还是电影、歌曲和故事里的事物。从海的这一端到那一端,从此岸到彼岸,对于我这个没有真正体验过邮轮生活的人而言,应是自然而然的逻辑。

在我的心目中,此岸是客源地,彼岸是目的地,中间是漂浮在海上的生活方式。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人来说,邮轮是漂浮在海上的五星级酒店,每年总有些休闲度假的时光是在邮轮上度过的;但对于我国国民大众惯常陆地的生活环境,邮轮旅游的社会心理基础并不厚实。

生活方式是需要引导的。关于邮轮是什么,如何更好地享受邮轮生活,主要是通过旅行社、OTA(在线旅行社)和时尚事件向公众传播的,邮轮公司则处于相对失语的状态。市场和商业演化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对于偏好既定的消费量的增加可以通过销售方式的创新加以实现,而消费偏好的改变则必须有主流供应商和原始创新者的主动介入。我们得告诉大众一个真实的邮轮世界,不能只有《泰坦尼克》、《太平轮》,不能只有“教母”,还得有普通消费者的声音。

因此,在市场培育的过程中,邮轮公司既要耐心细致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通过宣传和示范自上而下地导入海洋生活方式,又要与旅行社等旅游服务商合作,通过改变产品形态自下而上地快速扩大邮轮旅游的市场基础。

在我的心目中,此岸是面向终端的旅游零售商,彼岸是负责航行安全和海上生活空间营造的邮轮运营商,中间是大众旅游新时代的供商关系。

在邮轮的市场导入和本土化的进程中,旅行服务商从一开始就扮演了关键角色,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可是只依靠旅行社和OTA的销售,特别是价格竞争为主的销售行不行呢?短期行,中长期恐怕不行。听说有的邮轮公司刚做完进入中国市场的决策,在船从欧洲母港开往上海的途中就把票卖完了。不能只是简单地视之为市场奇迹,既然是游客体验、参与和创造的生活方式,就不可能把邮轮当做电影那样卖票。

邮轮旅游的供商关系需要在试错中创新,在探索中成型。对于供应商而言,需要适时地调整渠道的长短宽窄,而不是一味地依靠第三方分销。

当下,已是时候由邮轮公司引入俱乐部、会员制、第三方销售,以动态调整自己的营销组合,同时与传媒和公关机构加强合作,持续提升自己的终端消费群体中的品牌话语权和顾客忠诚度。

在我的心目中,邮轮旅游的此岸是船舶设计、制造、运营、分销、服务等邮轮产业链构成的大市场,彼岸是产业规划、港口建设、服务配套、标准制订、人才培养和行业监管组成的大政府,联系此岸与彼岸的则是探索发展中的新型政商关系。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及滨水旅游”,“有序扩大试点港口城市范围,支持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厦门、青岛等地开展邮轮旅游”。邮轮旅游是一项需要政商各界合力推进的系统工程,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划空间和硬件设施外,还涉及法律、专业人才和商业环境的完备性等诸多软性要素。

当下,从南到北,很多沿海港口城市都提出了建设“国际邮轮母港”的宏伟目标。但如果只是把这些地方当做邮轮靠泊、游客集散和购物的空间进行规划,而缺少生活环境的话,会不会出现“千港一面”和“未短缺,先过剩”的局面呢?事实上,国际上很多邮轮港口群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成熟的邮轮港口体系不仅包括邮轮母港,也包括始发港和访问港,各港口之间形成良好的“竞合”关系,避免港口之间恶性竞争而损失过多利益。

因此,邮轮产业的“区域化”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周边旅游资源来提升邮轮港口和旅游线路的吸引力,通过产业链条延伸来做大邮轮经济规模,最终实现邮轮企业、邮轮港口和周边区域的多赢。

(作者系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戴斌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邮轮旅游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