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收藏鉴宝头条收藏鉴宝头条

黄炎培致江恒源书札细考

2017年03月30日 08:37 | 作者:金亦凡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近日,在嘉德四季拍卖中,出现一批黄炎培致江恒源书札,其内容翔实,均有纪年,不仅是难能可贵的一手资料,也是极好的学术范本。

C20170330006-zx12

黄炎培致江恒源信札  纸本镜心  一通一页

黄炎培一生操觚不辍,是后辈学人的楷模。这批书札不仅反映了黄炎培先生与江恒源先生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交流与探讨,也呈现了两人的工作状态,更主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鲜活的黄炎培。

坐落在上海浦东新区川沙镇新川路上的黄炎培故居,前身为江苏省川沙厅城王前街“内史第”,是清咸丰九年举人、内阁中书沈树镛的住宅。

该内史第曾以藏有汉碑、六朝造像、唐石、宋石等众多文物精品,被清代国学大师俞樾赞为“文物古迹,富甲东南”。

沈树镛和黄炎培祖母是胞姊弟,又和黄炎培外祖母是胞兄妹,亲上加亲,黄炎培姑丈沈肖韵则是沈树镛之子,这位在甲午之役后,开办过川沙毛巾厂,意图实业救国的爱国人士对黄炎培影响至深。

黄炎培与江恒源的交谊

黄炎培字任之,别号抱一,1878年出生于川沙县城里,童年旧学对“经典”的研读,使黄炎培作字行文洒脱自如,为其笔耕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想中毒”是黄炎培对其所学旧文化的概括,这其中既有“大同”“仁爱”的信念,让他投身革命,也有对“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的批判,让他一生操劳于职业教育,为人民生计找出路。

黄炎培觉得“人们的意识,还是随时决定于社会的存在”,因而在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时,他提出:“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曰吾中国现时之教育,不惟不能解决生计问题,且将重予关于解决生计问题之莫大障碍。”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广、改良职业教育,改良普通教育,力求做到学校无不用之成才,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

中华职业教育社结社于1917年,一直活跃至今。其发展离不开黄炎培先生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众多投身职业教育的志士,这其中,江恒源先生即是重要的代表。

江恒源,字问渔,号蕴愚,别号补斋,江苏省灌云县板浦镇人。1928年7月起,先后任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部主任、总干事、评议会评议长、副理事长等职,历时32年之久。江恒源研究职业教育理论、提出主张,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积极开创事业,是长期主持社务工作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在江恒源参与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务的32年间,黄炎培一直与他保持通信联系。这些信件中,职业教育是黄、江两先生谈论最多的事情,不管是筹款建校,还是社务改革,两位总能排除各种困难,为共同的教育事业而奔波。

可以说,两人的情谊是建立在他们共同热爱的教育事业上的。在《一九四二年九月十日札》中,黄炎培向江恒源写道:“今更报公一好消息,昨夜偕卫老及航琛、心如,柬邀川帮金融实业界诸子会餐于康宅,即成立灌县职校校董会,定名都江实用职业学校。”其后的《一九四二年九月廿一日札》中,又有追述:“灌县职校集款事可云告一段落,卫老或因此赴蓉灌一行,此事尚云顺利。”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黄炎培对职校建设的殚精竭虑。

除职业教育和民主事业之外,黄炎培在写予江恒源的信札中,出现最多的就是诗歌。黄炎培曾写诗五首为江老贺六十大寿:

(一)佳儿佳妇佳山水,往岁吾诗道著多。天为先生增寿考,客从太学伴高歌。翻因笼药安吟榻,每发邮书感逝波。几辈华繁门若市,一般惆怅斧无柯。

(二)准拟还家醉百觞,客中岁月亦堂堂。平和性格根天赋,美富门墙立雪望。铁道旧胜庄叟箧,黄巾今拥郑公乡。白门杨柳梁园雪,却满吟囊空宦囊。

(三)早许商山末座贤,惜阴堂烛照春筵。二卿无恙嗟千里,此会于今又十年。莫苦哦诗妨养病,自名补学乐穷研。知君道与年俱进,不舍方增似此川。

(四)江海鸣求得几人,素衣不许染缁尘。易园屏俗长耽佛,渐叟书空若悟真。百计呼天犹我辈,一筇扶老有余春。双湄染出双裾绿,病里偏开转道轮。

(五)劳劳尔我各何为,惹得浓霜满鬓丝。乱踏湖尻窥火口,卧看霄弹毁车皮。飘蓬与共诚堪笑,危厦能扶不自疑。应念苍生方水火,斯人肯出岂嫌迟。

“以诗言志”是中国文人重要的经历,“斟字酌句”不仅体现学识,还能体现情怀,加之诗歌音律相协,更胜文章。这样的文体既言简意赅,也易直指人心,产生共鸣。黄炎培诗思力沉厚,趣味隽永,章调铿锵。五首诗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江恒源的成长和奋斗经历,又充满无限美好的期许与祝愿。

文人书札的魅力

江恒源先生曾有《补斋诗存》印行,黄炎培先生也有《断肠集》《苞桑集初稿》《红桑》等多本诗集发表,除此以外,黄炎培一生著述丰富,且多为关于教育和社会学的专门著作,如《新大陆之教育》《东南洋之新教育》《中国关税史料》《对外贸易史料》等。

著书作文是黄炎培生活的常态,除非身体不适,鲜有辍笔。在《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五日札》中,黄炎培对江恒源写道:“这几天,我身体又不很好,政治性酬应都不参加,报上好多天不见我名,累你老想念了。”

从这段文字中不难发现,黄炎培近80高龄时,仍然长期为报刊供稿,撰写社论,江恒源定是好久未见报上刊登黄炎培文章,以致写信询问。

时人多评价黄炎培先生的文章峭拔清健、傲岸不群、笔歌墨舞、酣畅淋漓,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黄炎培笔耕之勤奋,若不是天天作书行文,熟练至极,又怎能形成“笔歌墨舞、酣畅淋漓”的文风呢?

黄炎培平时的诗稿、手札多用毛笔书写,字须写得精熟才能完成每天巨大的文字书写量,这都得益于他书法的幼功。

黄炎培自幼好学,天资聪颖,又得沈宅收藏富巨之便,从小就饱览大量书籍和金石碑帖,耳濡目染,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

黄炎培擅长楷、行,深得颜楷端庄雄伟之体势,和山谷苍劲遒润之神采;其初临颜真卿,追踪“二王”,后复寝馈黄庭坚并兼取各家之长,由于广游名山大川,所见碑刻即悉心揣摩,经长期实践,练就一手好字。其作楹联大字,用笔豪爽明快,一挥而就,笔力刚健,沉稳古朴却不失端庄秀丽,古雅脱俗。

中国书法,从根本上来讲是汉字的书写,因此书写的熟练度,是技法锤炼的重要指标。黄炎培日日笔耕不辍,其每天的书写量可想而知,再加上对碑帖的留心和临摹,自然能融会贯通,自出风格。黄炎培的书法虽不可比之钟张,但它代表了文人的书法的态度,也体现了一代文人的审美追求。

黄炎培曾因“卖字疗贫”作过这样一段短文:渊明不为五斗折腰去做官,我乃肯为五斗折腰来作书。做官作书何曾殊,但问意义之有无。做官不以福民乃殃民,此等官僚害子孙。如我作书言言皆已出:读我诗篇,喜怒哀乐情洋溢;读我文章,嬉笑怒骂可愈头风疾;有时写格言,使人资儆惕。我今定价一联一幅一扇米五斗。益人身与心,非徒糊我口。还有一言,诸君谅焉。非我高抬声价趋人前,无奈纸币膨胀不值钱。

细读此黄炎培致江恒源书札,不仅会为字里行间的故事动容,也会为整篇书法的连绵气势而震撼,这正是文人书札的魅力所在。

此外,在释读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可待考证的问题。例如《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五日札》中提到:“此外还有一件私事,即在此时解决,即弟之家庭再造是也。对象为大夏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本届新毕业生姚维钧,将于明日(十六)在巴蜀礼堂结婚。”而我们在翻阅《黄炎培年谱》时发现,年谱上所载:“8月17日,和姚维钧女士结婚。”显然,这略有出入,而且信札中明确指出在巴蜀礼堂举办的婚礼,可作资料补充。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嘉德四季拍卖 黄炎培致江恒源书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