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山东:可移动文物保护“箭在弦上”

2017年03月30日 15:09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首次聘任文物修复师,大力加强人才培养

“匠心神韵——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技艺展”3月24日在山东博物馆开展,当天即吸引数千民众到场参观。济南市民陈晓耕说,展览让他真正体验到文物工作者“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夫。一块块碎片被拼接、整形成一件件精品,这背后是默默无闻的文物修复师在支撑,也是山东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成果的缩影。

山东博物馆文物修复师在修复青铜器。

山东博物馆文物修复师在修复纺织品。

文物修复师展“妙手回春”

清理、去除有害锈蚀,整形、补配、粘接……在此次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技艺展上,山东博物馆文物修复师王志成现场为观众展示青铜尊的修复技艺。旁边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各种工具:打磨机、精雕刀、除锈液等,还有一件形似手术台无影灯似的吸尘设备。

“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代表着当时生产、生活的发展状态,是研究古代礼制、技术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由于各种自然、人为因素,大部分青铜器遭受到不同埋藏环境的腐蚀,出土后带有残缺、变形、粉状锈等病害。”王志成介绍,修复手中的青铜尊,要经过整形、补配、粘接或焊接、做旧等多个步骤,跟医学上做手术差不多,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

除了青铜器,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技艺展还展示了纺织品、漆木器、纸质文物的修复技艺,共展出修复文物58件(套)。

在纺织品修复技艺展区,文物修复师庄萍正与同事修复一件古代纺织品。“服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材料的特殊性决定了纺织品文物极难保存。”庄萍告诉记者,纺织品文物出土后往往存在严重的污染、粘连、糟朽、残缺、脱落等,其修复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纺织、考古、生物、化学等,大部分要用半年时间才能修复完毕。

山东博物馆文物修复师黄瀚东说,文物修复要坚持“修旧如旧”“不臆造”的原则。“比如一件双耳铜鼎,如果一只鼎耳残缺,我们可参考另一只复制;但如果双耳都残缺,我们修复时就不会臆造鼎耳的样式,而是保持残缺原样。”

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根据2015年底山东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有关数据,全省国有博物馆共收藏可移动文物约182万件。按文物质地划分的比例分别为:金属器34.14%、陶瓷器20.95%、纸张书画17.40%、石质文物5.49%、竹木漆器1.44%、纺织品1.09%、壁画0.01%、其他类文物19.48%。

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周晓波说,从保存现状看,保存情况较好的文物占35%(约63.70万件),存在一定程度病害的文物占65%(约118.3万件),尤其是濒危文物数量已经达到有病害文物总数的近46%(约83.72万件)。濒危文物中,主要损毁情况包括:因粉状锈多发且难以防治导致青铜器存在彻底损毁,字画书籍及纺织品等因保存设施设备及环境不达标而致虫蛀、霉菌滋生等,竹木漆器脱水技术难度较大而致脱水不及时或保存不当等等。

周晓波同时坦言,山东省内博物馆各项设施建设基础仍较为薄弱,不重视甚至忽略文物保存环境和文物保护设施建设的情况依然比较严重。全省文物部门所属的和行业国有的223家博物馆中,建有文物专业库房的有95家,库房完全满足温湿度等环境控制条件的仅48家,建有文物保护修复专业实验室的仅45家,文物展厅展览展示设备全部满足温湿度等环境控制的不足20%。“总体上,省级博物馆和市级新建、改扩建博物馆的文物库房、展厅设施及保护修复设施设备情况较好,基本满足了需求。但部分原有市级、县级博物馆在硬件设施设备等方面依然存在巨大差距,甚至有的博物馆连专业的文物库房都没有。”

有专家表示,目前在博物馆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展示轻保存、重门面轻内涵”的情况,展厅富丽堂皇,但文物库房和实验室“能凑合就凑合”。在博物馆日常管理工作中,对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在认识上有偏差,总认为修复不是一件着急的事,要慢慢来,这只看到问题的一面,在工作调配和修复经费统筹安排上,没有看到长远的需要。

从补强修复力量入手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技艺展开展当天,山东省文物保护委员会、省文物局还联合举行了“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咨询专家”“山东省文物修复师”聘任仪式,来自全国文物科技保护领域的周宝中、李化元等10位专家获聘“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咨询专家”,山东还从全省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一线,经推荐申报和严格遴选,确定聘请51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为首批“山东省文物修复师”。

周晓波说,全省大量的考古发掘工作积累了数以百万计的考古标本,并且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考古发掘品每年都以近万件的速度增加。而与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迫切需求相比,文物保护修复专业力量明显不足:全省国有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修复、保养的技术人员不足200人;文物保护、文物修复和理工类文保专业背景人员太少,现文物保护队伍中的人员多是半路出家,缺乏专业化的知识、经验和技术,且分散于各个单位,存在严重不均衡状态。

面对这些问题,近年来山东已经开始补强。如:2015年6月挂牌成立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主要承担文物修复的研究、技术推广、学术交流、人才培育等工作;同年启动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科研工场建设,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主要包括文物标本库房、考古整理基地、文物保护修复基地、公众考古科普中心四部分,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山东长期以来馆藏文物和考古发掘标本收藏管理、保护修复、整理研究、成果展示场地匮乏等问题。

周晓波透露,今后山东还将以较大型修复项目为依托,以提升人才素质为目标,建立“请进来”与“送出去”的双向交流机制。通过举办全省特定类别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聘请外省文物保护专家开展理论和实践课程,提升现有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建成一支既能开展具体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又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多学科背景人才队伍。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文/图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可移动文物保护 山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