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策论 策论

不摘虚假治霾面具,难摘重污染帽子

2017年04月01日 14:41 | 作者:张立 | 来源:红网
分享到: 

2月15日至3月18日,环保部会同京津冀鲁豫晋等地组成18个督查组,对华北地区的治霾进行为期1个月的专项督查。上述这些问题来自260名督查人员对8500家单位的督查,发现存在问题的单位企业有3119家。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难落实,部分企业违法排污并拒绝检查,性质恶劣;一些企业监测数据不真实甚至造假……这些严厉的批评来自环保部的一份督查报告。(3月31日《中国青年报》)

timg (4)

从雾霾引起各方面重视至今,治霾已经成为了共识。然而,不少群众有这样的感受,似乎治霾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怎么不见治理成效?而环保部近日的调查结果,或许给出了一些线索:一些地方政府治霾政策落实不力,企业监测数据不实甚至造假。在这个全民治霾,全民渴望自由呼吸的时代,这无异于“与人民为敌”。

在治霾的历史重任里,各地不惜巨资治霾。从去产能到免费公交出行,从优化能源结构到引进无污染产业,从官方到民间,确实见到从上到下的治霾行动。然而,在一些地方、一些企业,仍然存在着应付事、在数字上做文章的虚假现象。有媒体直言,治理污染治不了,但却能“调治”数字、文字。监测数据造假,把僵尸企业作为去产能的“替罪羊”。然而,在一些地方媒体上,地方的治霾动作却频上报端,数字详实,措施有力,与这些虚假的治霾实际形成了鲜明对比。

先污染后治理已经成为不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典型,为世人所诟病。把虚假治理奉为博取公众点赞、获取官帽子的捷径,这样的举措显然是愚蠢至极的。即便数字再光鲜,但群众的观感是直接,一些虚假的举措也难逃群众的“法眼”,因此,虚假治霾也好,监测数据不实甚至造假也好,都终将成为治霾的笑柄,这些虚假治霾者也将成为治霾小丑,成为虚假政绩被写进“黑历史”也不无可能。

倘若把先污染后治理视为发展模式认识不足还有情可原。但是,时至今日,庙堂内外都对如何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在治霾上也有了广泛而充分的科学认知。在治不治霾问题上,不是治理成功与否的问题,而是愿意不愿意治理的问题。

尽管治霾的决心大于天,但时至今日,雾霾形成的机理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诊断。况且,气候的变化也让雾霾发生的频率进一步增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地方、一些企业倘若再在治霾问题上弄虚作假、自欺欺人,就是在给子孙留雾霾。

华北一些地市之所以始终没有走出空气质量垫底的尴尬,除了历史欠账太多外,或许就是在虚假治霾中注入的“水分”太多罢了。而公众去霾的渴望,也只能渴望大风了。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治霾 虚假 污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