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治霾“伪装者”要潜伏到何时

2017年04月01日 14:43 | 作者:王瑶 | 来源:红网
分享到: 

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难落实,部分企业违法排污并拒绝检查,性质恶劣;一些企业监测数据不真实甚至造假……这些严厉的批评来自环保部的一份督查报告。2月15日到3月18日,环保部会同京津冀鲁豫晋等地组成18个督查组,对华北地区的治霾进行为期1个月的专项督查。上述这些问题来自260名督查人员对8500家单位的督查,发现存在问题的单位企业有3119家。(3月31日《中国青年报》)

“蓝天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奢侈品!”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民众对治理雾霾的成效充满信心。然而,现实却依然严峻。单是对华北地区的环保督查,就发现有近4成的企业存在问题,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全然不把治霾减污放在心上。而一些政府部门也联合企业“搭台唱戏”,对环保监管不落实、不作为。面对雾霾,企业和政府试图扮演“伪装者”,其潜伏多一日,雾霾治理的进度就要延后一日。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照抄照搬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违法排污并拒绝检查,检测数据造假欺上瞒下,凡此种种,均反映出企业在环境治理问题上的旁观态度。作为环境污染的制造者,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从现实来看,企业对于环境治理敷衍、塞责,这背后,既是因为环境治理的工作量大、难度大,效果却并不显著,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同时也因为设备的升级换代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势必会加重企业的负担。虽然“营改增”改革让企业减负明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多措并举降成本,但从现实来看,企业税收的降低并不能保证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提升,而政府相关部门对于企业环保问题的不作为或许才是根源。

企业成本的增加,意味着政府税收的减少,而由此相伴的是地区经济发展减速、大规模失业等诸多问题,这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监管睁只眼闭只眼。即便发现企业治霾减污不力,出于对地方利益保护的考虑,也可能任由这种行为存在下去。显然,站在政府的角度思考,虽然短期的发展是受阻了,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势必不能长久,因环保问题留下的“后遗症”将严重束缚地方的持续发展。

正因如此,雾霾的治理,首先是要唤醒这两个“伪装者”的良知和积极性。一方面,应继续深化改革为企业减负,促进企业不断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夯实责任,加强对政府治理环境问题的考核力度,倒逼地方政府重视环保问题,落实环保举措。同时,要将环保督查制度常态化、制度化,通过不定期的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确保治霾不是“说说而已”。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企业 治霾 伪装者 督查 环保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