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知识换钞票这事儿 怎么就成了新风口?

2017年04月05日 22:39 | 作者:秦雪璠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资料图

秦雪璠 文

时间往前推十年,互联网上满布免费内容,盗版猖獗,也许当时鲜少有人想到,自己足不出户,就能把知识变现。

十年后,仅靠十分钟以内的音频,穿插一些声音特效,做财经知识自媒体的吴晓波,在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上的频道,能卖出每年180元的价格,而它的播放次数超过750万。

互联网上吃惯了免费午餐的受众,现在,正渐渐改变口味。

新风口,个人和平台纷纷涌入

当内容付费的新入口成型,自媒体大号和平台争先恐后挤进来。

2012年,从传统媒体“出走”的罗振宇,打着“爱智求真”的口号,推出了《罗辑思维》的自媒体,涵盖了微信公众订阅号、知识类脱口秀视频节目:《罗辑思维》以及知识服务App:得到。

“信息可能会永远免费,但是知识可能会收费的。”罗振宇说,今年3月他停止了《罗辑思维》视频栏目,转战音频版内容付费应用“得到”,他说:“你至少需要为‘得到’花过一块钱,才能看这个专栏。”。

靠着《罗辑思维》各类平台沉淀的用户,罗振宇实现了内容收费。

“知识网红”是像罗振宇这样的个人IP共同的称呼,他们依靠分享自己的知识成为了意见领袖。

除了自媒体,聚合了来自各领域“知识网红”的内容平台也蠢蠢欲动。

2016年,知识经济吹来劲风。知乎推出了在线问答“知乎Live”,根据知乎去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推出的前4个月里,知乎live一共举办了557场,每场平均语音长度72分钟,人均消费52.08块钱,重复购买率达到了37%。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的一场live,定价499元,200张门票一售而空,当日收益10万元。

而在网络电台领域,去年,喜马拉雅也上线了付费专区,还打造了知识付费领域的“双11”——“123知识狂欢节”,这是国内第一个内容消费节,在12月3日当天,喜马拉雅FM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追平了09年首届“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最终销售额,同时喜马拉雅App跃居App Store畅销排行榜Top5。

根据艾瑞网《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2016年33.8%的新媒体用户已经产生过对新媒体内容的付费行为,15.6%的用户有付费的意愿但是还没有进行付费行为。不愿意为新媒体内容付费的用户已从两年前的69.7%降低到去年的50.6%。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知识 钞票 新风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