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消费级基因检测:被过度吹捧的神话 正沦为营销工具

2017年04月06日 09:34 | 作者:曹忆蕾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基因检测到底靠不靠谱?

基因测序领域的资深从业者、Thermo Fisher公司全国临床市场战略总监柴映爽曾写文,指出“学术界至今没有公认哪个基因跟天赋有必然联系,拿着一些发表的探索性研究文章,就说是业界证实的结果,忽悠行业外的老百姓赚钱,既不科学,也不道德。”

基因检测并不是个新事物,但很少有人知道,基因检测领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一方是科研和医疗相关的专业级基因检测,另一端,则是面向消费者的检测,比如易感疾病风险预估、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天赋基因等产品。

多数用户所接触到的基因检测产品,几乎都是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而恰恰是这些产品,在专业人士看来,存在着不少风险和争议。

华大基因CEO尹烨表示,“在检测过程中,究竟是何种资质的专家、依据什么标准进行评定,以及用哪些数据库比对,商家多会含糊其辞,语焉不详。”

在一份针对“记忆天赋基因”检测报告中,他发现一家公司引用了一篇论述某基因可能影响记忆的文献,然而,被引用文献所研究的基因却压根没有出现在检测报告中。

尹烨怀疑:这些标榜着“大数据和国际数据库支持”、“百分百科学”的天赋基因检测,到底有无权威文献可供参考?所列文献中的基因与检测“天赋”到底相关性如何?

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研究员曾长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是测序大国,却是一个数据弱国,没有一个像样的数据库。”

目前基因技术还在发展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科学、标准的数据库,用来支撑基因检测的数据分析、解读。

所以,在一些论坛中出现了为什么测评了很多家基因检测公司,发现结果却不相同的案例。事实上,早在2013年,《纽约时报》就曾发表过文章指出,一个姑娘在三家基因检测公司做的检测结果都不一样,最后发现原因是三家公司的解决方案、数据库和对外部因素的考量方法不同,导致了结果完全不同。

目前,多数公司对此的解决方案是自建数据库,依据来源主要是国内外的研究报告,加入临床确认和研究较多的突变位点,将受检者的基因测序与数据库比对,查看是否发生比对,由此给出一个风险的百分比。

但这些数据库的可靠程度却又存疑,不同公司援引不同的研究报告,最后往往会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

此外,依靠数据库的方法也存在科学问题。尹烨表示,“所谓的‘天赋基因’检测虽然打着科学研究的牌子,但其实是混淆了统计学上的关联关系与因果关系。其片面地将关联关系,当作了因果关系,给大众一种错觉,似乎只要检出了相关基因,就等于有天赋。”

基因检测产品沦为推销工具

老人陈伟珊购买的基因检测产品,实际上是天津某保健品公司推出的“砸金蛋”计划。这项计划声称,用户只要投资3.6万元,含有1.8万元保健食品以及1.8万元投入“电子商务”,并赠送易感基因检测服务。

易感基因检测是指通过检测基因缺陷,来评估罹患各类疾病风险的基因检测技术。

然而,现实中,赠送的这份基因检测服务,其实是诱导购买的核心手段。陈伟珊收到的报告显示:陈伟珊在宫颈癌、胆固醇代谢、系统性红斑狼疮、阿尔兹海默症等症状上遗传危险系数过高。报告后,则附上了某品牌专门针对此类病情的保健品。

原协和医院教授王晨光对这份报告的看法是,“报告里充斥着AGCT的术语,连专业人士也未必能读懂,更何况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言下之意,前面的术语并非报告重点,真正的重点是后面的保健品推广。

基因检测成为了这些企业打开消费者钱包的入口,甚至成为了一些保健品公司进行虚假宣传的工具。陈伟珊老人正是相信了基因检测报告的科学性,继而心甘情愿购买了保健品。

一名业内人士透露,为保健品公司这样的客户提供有特殊目的的基因检测服务,已经逐渐成了很多创业公司的核心模式。

(上接) 23魔方创始人周坤也认为,在基因检测行业里,大多数公司都转型采取和线下保健品、体检中心、医疗机构、美容会所等等机构合作,走一条B2B2C的模式。

这些企业的共同特征是,基因检测能够成为其增值手段的一部分。

北京一家规模较大的基因检测公司承认,自己的主要客户是“幼工委”,“幼工委有更多幼儿园的资源”,未来二三线城市将成为推广重点。而不少保险巨头,也将免费赠送基因检测服务作为一项推广营销手段,先赠送客户一个基因检测,检测疾病风险,再来推销相应的保险产品,为一家保险公司提供“技术服务”的创业公司称,这样的客户,每年能确保带来十几万元的收益。

数据显示,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2016年国内行业总销售额不足10亿,保守估计仅4.5亿,业绩并不显著。在不少基因检测公司的官网上,寻找中国创客记者发现,大多数产品的消费者购买记录几乎都是零。

而像23魔方这种直接卖给消费者的基因检测类公司,要付出巨大成本,直接卖给消费者,需要教育市场,也要面临更严苛的消费者检验,但卖给有特殊需求的机构,在周坤看来,本质上是“利用消费者对基因技术的盲目信任,然而在市场并没有成熟,科学技术未完善的情况下,迟早会把市场做坏,这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

对于用户来说,真正的问题在于,一个不够科学的产品被用来实现推销业务的时候,就容易产生陈伟珊这样的悲剧案例。

编辑:梁霄

关键词:基因 检测 神话 营销 工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