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新疆民汉文学翻译事业大有可为

2017年04月06日 15:34 | 作者:加孜拉·泥斯拜克 | 来源:新疆自治区党委统战部
分享到: 

【编者按】生活中,优秀的翻译作品,都是由具有优良生活阅历、价值观念、审美经验的翻译者创作出来的,这些优秀翻译作品将民族文化、民族性格通过文学作品传递到更广泛的领域,让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通过民汉文学翻译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成为令我国文学日益丰富的一股力量。3月20日至30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文联共同主办了自治区文学翻译及理论研讨班,来自疆内外的16位专家、教授对100多名专职、兼职翻译进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美美与共的中国多民族文学”“文学实践翻译与理论”等内容的培训,这是我区2017年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培养双语人才,着力提高我区文学翻译水准,促进各民族翻译家交流沟通的一项重要举措,体现了自治区对民汉文学翻译事业的重视。举办这个培训班,调动了新疆广大翻译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鼓励他们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3月20日至30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文联共同主办,新疆作家协会、《民族文汇》杂志社承办的自治区文学翻译及理论研讨班在乌鲁木齐举办,来自全疆各地的10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作为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新疆的民汉文学翻译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到新世纪前有与内地大致一样的发展脉络,新世纪后又体现出特殊性,那就是翻译人才队伍紧缺,造成翻译事业滞后。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下,自治区文联及各界共同努力,新疆民汉文学翻译事业再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此次培训班的举办,更是希望新疆的民汉文学翻译事业,能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日益凸显出文学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新疆多民族文化品质方面的作用,其对内促进新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加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外传播着新疆形象,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发挥作用。

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在培训课程中,来自区内外的16位专家、教授都提到了文学翻译在促进人类交往、交流,加深彼此了解,推进民族文化发展上的作用。《中国作家》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和《民族文学》杂志社副主编赵晏彪作了《越过金桥走向彼岸》《翻译让文学抵达更遥远的彼岸》为题的讲座。他们旁征博引,讲述的就是民汉文学翻译在推动社会进步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疆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点,更是需要翻译工作者将各个民族优秀文化通过文学作品传播给彼此。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狄力木拉提·泰来提讲述了在20世纪90年代自己开始从事民汉文学翻译事业的缘由。“当时我在学校当老师,同一个办公室的汉族老师问我维吾尔族有诗歌吗?这让我感到遗憾,维吾尔族那么多优秀的诗歌还没有被推介给身边的兄弟民族,这是多么大的交流障碍。”狄力木拉提说。

从那以后,狄力木拉提放下钟爱的画笔,一心钻研文学翻译,就是希望能通过文学作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2009年狄力木拉提翻译出版了《楼兰古国的奇幻之旅》,这部译作在内地掀起了巨大的反响,也让内地的读者了解到维吾尔族文化中的瑰宝。

双语作家不仅翻译著作,也从事文学创作。这些年,自治区文联党组副书记、主席阿扎提·苏里坦出版的文学评论集《民族文学的书写与构建》,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新疆作家协会主席阿拉提·阿斯木出版的长篇小说《时间悄悄的嘴脸》,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作品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等都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些翻译家让新疆民汉文学翻译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也让新疆形象立体多元起来。

重点放在培养人才上

在为期10天的培训当中,被提及最多的词汇之一,就是这次培训班的规模与阵容。能在这样的时候举办这样一期人数多、时间长、专家教授阵容强大兼备专业性的培训,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发展新疆民汉文学翻译事业的决心,也展现了这些年来社会各界对发展新疆民汉文学翻译事业所作出的努力。

狄力木拉提说,2006年他初到自治区文联工作时,新疆各民族比较成熟的民汉翻译人才不多,近年来,从中央到自治区大力发展新疆民汉文学翻译事业,加强翻译人才队伍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平台。自2008年向北京鲁迅文学院派送18位各民族作家接受培训开始,自治区文联就与北京鲁迅文学院、上海作家协会、湖南毛泽东文学院展开了合作。截至目前已经有100多位各民族翻译工作者在内地接受了培训。除此之外,从2011年开始,自治区文联就开办了新疆“作家之家”培训班,每年都开展培训活动。这一次自治区文学翻译及理论研讨班又有100多位学员接受培训。

翻译队伍壮大了,需要更多的平台让他们施展才华。哈萨克族文学翻译工作者木拉提·哈山从20世纪90年代初从事业余文学翻译工作,但因为缺少平台,很少有作品能发表。当政府启动民汉文学互翻项目,他就将之前翻译好的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送到新疆作家协会,很快他就接到了作品录用通知。等作品出版时,木拉提拿到了2万元的酬劳,这是他第一次从翻译工作中获得这么多收入,也让更多人认识了他。

“这次参加培训班更是让我明白了翻译优秀作品的重要性,也看到了新疆民汉文学翻译事业灿烂的明天。”木拉提说。

《民族文汇》杂志社也向民汉文学翻译工作者打开了更多的窗口,每一期刊发的作品中80%以上都是翻译作品。就这次培训班来说,《民族文汇》杂志社计划从学员作业中挑选优秀的翻译作品,发表在杂志上。“我们计划发表同一个作品不同的翻译版本,让学员之间互相切磋。”狄力木拉提说。

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

经过近10年各方努力,新疆民汉文学翻译事业展现出了生机勃勃的一面。

翻译培训力度的加强,队伍的壮大等方面也促成了一些成熟的双语作家开始在写作语言上的创新。阿拉提·阿斯木《时间悄悄的嘴脸》被作家叶梅评价为“给汉语文学注入了新鲜面孔”。新疆双语作家在从事文学创作时,将母语中思维或者语言架构方式带入汉语写作中,这既保证了汉语阅读的舒畅,也保留了母语的语言个性。

除此之外,翻译作品无论从题材还是主题上都有了大的变化。题材从以诗歌为主,到现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随笔全面开花。翻译主题也得到了升华。翻译工作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肩负的使命,主动担负起加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用文化教育滋养人心的职责。阿扎提·苏里坦谈起在北京召开的《民族文学的书写与构建》研讨会上,内地的专家和作家给予新疆多民族文学更多的敬佩与尊重。“用汉语创作这样一部介绍维吾尔族文学的作品,极大地促进了内地学者对新疆多民族文学的了解和重视。”阿扎提说。

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学作为先行者,新疆的多民族文学更加需要不同语言的翻译家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用文学作品向读者阐释少数民族社会的文化转型,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起到了文化堡垒的作用。

“‘三股势力’是我们共同的敌人,翻译工作者要并肩战斗,敢于用作品揭露敌人丑恶的嘴脸,希望正能量的优秀作品越来越多。”阿扎提说。

翻译优秀作品引导人心

雪赫来提·穆罕默德从事翻译工作穆罕默德从事翻译工作28年了,从20世纪90年代初翻译俄国作家伊凡伊凡·布宁的短篇小说集布宁的短篇小说集《幽暗的林荫道》出名,到现在他已经发表出版160多篇中短篇小说,30多本译著。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说自己将不是翻译家队伍的中坚力量了。欣喜的是他已经看到了新疆文学翻译事业中逐渐变多的新面孔,他想用自己的故事激励年轻人,告诉他们翻译家一定要严于律己,有所担当。

中国的文学发展离不开翻译家的努力,正是他们将一部部优秀的外文作品翻译出来,才让中国的当代文学发展迅猛。这些译著也滋养了生活在西北边陲的新疆各族人民。

在20世纪80年代末,雪赫来提开始从事文学翻译的时候,维吾尔族汉翻民的队伍人才济济,他们将一部又一部汉译本和外国著作翻译成维吾尔文本,开阔了一批维吾尔族作家的视野。

“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有人翻译了一部作品,如果翻译得很好,其他人会想着我要做到翻译水平比他好,那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环境,是一个促进翻译家翻译水平和心胸视野全面发展的环境。”雪赫来提说。

最初,雪赫来提看到了纪伯伦的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这部译著中展现出的翻译语言的美妙以及著作本身的精神营养深深打动了雪赫来提。雪赫来提当时想:“我要是也能翻译得这么好,把这样优秀的作品分享给我的同胞,那该多好。”

于是他开始孜孜不倦地翻译一部又一部优秀的著作。从发表《幽暗的林荫道》》以后,在七八年的时间里雪赫来提翻译出版了30多本国外著作。一个翻译家的品行、修养、学识和他翻译的作品有密切的关系。翻译一部身心健康、正确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又充满艺术性的作品,对于翻译者本身也是一种人格的修炼,雪赫来提把这为称之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翻译了很多国外优秀文学著作后,雪

赫来提把目光转向了国内汉族作家的作品。当他读到王蒙写的《我的人生哲学》这本书时,,感觉自己在王蒙的精神世界走了一圈儿,感受到了作者的人生经验。从2008年开始,他就着手翻译这本书。这本书在维吾尔族群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后来他又翻译了《王蒙与维吾尔族》。读者打听到了雪赫来提的联系方式,打来电话和他说自己的感受。和田的教师说《王蒙与维吾尔族》》这本书道出了维吾尔族群众的心声,伊犁的家庭妇女说《我的人生哲学》这本书让她正确看待人生,带给了她快乐。后来雪赫来提又翻译了莫言的《会唱歌的墙》》等作品。

雪赫来提的翻译经验告诉他,一定要选择好作品来翻译,,因为一部文学作品对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前的新疆各民族安居乐业,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还是在试图搞破坏,这个时候翻译家更要有所担当,多翻译能正确引导群众认识现代化、现代文明、社会进程的优秀著作。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怀。拥护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在当下这个时期,我们这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雪赫来提说。

发挥翻译工作者的桥梁作用

郭俊亮今年57岁,47岁时他开始学习维吾尔文字,如今已经能流利地将维吾尔文字翻译成汉语文字,并主编《新疆环境》的维吾尔文版。走上翻译工作者之路源于他30多年前的一个梦想。

郭俊亮曾在部队工作20年,那时他的第一个职务就是群众工作干事。“与群众打交道时每次都要带着翻译,但翻译要是偷懒会遗漏掉很多信息,这对我了解维吾尔族群众心理造成了困扰。”郭俊亮说。

那时他就想学习维吾尔语了,但几年的工作生涯辗转在内地与新疆之间,让这个梦想仅仅只是个未发芽的种子。然而无论走到哪里,身边的人和事总在提醒他这个梦想。

“去内地工作,大家一看我是从新疆来的,非常感兴趣,让我介绍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但我总是一知半解。回到新疆工作,又再次面临语言不通带来的交流障碍。”郭俊亮说。

47岁那一年,他决心学习维吾尔语。以前他用每天上班前3个小时学习维吾尔文字,现在他用这三个小时翻译作品。2013年他在《民族文汇》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翻译作品《楼房里的老人》,这篇文章被《民族文学》杂志选用,给了他莫大的鼓励。至今为止,郭俊亮已经翻译发表了20余万字的作品,2015年《新来的邻居》还获得“义乌杯”新疆民译汉作品征文大赛三等奖。

“我越是阅读维吾尔族文学作品,越是能走进他们的心里,这带给我很大的幸福感。”郭俊亮说。

在内地工作的时候,郭俊亮也曾遇到内地人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不了解的情况。在与群众长时间的交往中,他日益感到把维吾尔族的灿烂文化介绍给内地读者的迫切。

“我就想用行动让大家了解维吾尔族的文化,了解他们真实的民族性格,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郭俊亮说。

如今,郭俊亮已经在新疆文学翻译队伍中小有名气,他既能用维吾尔文书写,又能用维吾尔语交流,因此也结交了很多少数民族作家、诗人、翻译家。

“民族团结离不开文学的教育作用。作为翻译工作者就要多用文学作品传播真善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发挥好桥梁作用。”郭俊亮说。3月25日,一位学员在自治区文学翻译及理论研讨班上记笔记研讨班上记笔记。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新疆 翻译 文学 作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