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读《白沙宋墓》谈田野考古

2017年04月07日 10:40 | 作者: 周墨兰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白沙宋墓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白沙镇北,1951年发掘,包括北宋末赵大翁及其家属的3座墓葬,为砖室仿木建筑结构墓,四壁绘有彩绘壁画。考古报告由考古界元老宿白编写,题名《白沙宋墓》。该书是我国田野考古纪实的奠基之作,展现了田野考古既服务于现实需要,又带动学术思考的现实意义与科学研究价值。

1950年,淮河流域遭遇空前水患,在淮河的重要支流——颍水上游修建水库成为治淮工作的关键一环。为配合水库修建工程,考古工作者赶赴河南禹县白沙镇,对库区内的古代遗址和墓葬展开发掘。从1951年到1952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自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的遗址数十处,以及自战国至明代的墓葬300余座。这本考古报告所记述的白沙宋墓亦在其中。

在白沙宋墓发掘工作开始前,考古工作者首先对白沙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进行调查,宏观把握发掘位置。通过勘察发现,白沙宋墓恰好位于白沙墓群、颍东墓区的中部偏北,三面环山,前临颖水,正是所谓的上吉之地。与此同时,考古人员还对所发掘区域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白沙地区自古以来即为交通要冲,汉代以来一直是重要的产铁地区,到了宋代,随着制瓷业的兴起,这里相比于前代更为繁荣。

1951年11月,修筑白沙水库的民工在颖东墓区北部取土时发现一座砖建墓顶,揭开封顶砖后发现墓内四壁满施彩画。考古工作人员赶来后将墓顶用原封顶砖封好,并用浮土掩盖,随后制定相应的发掘计划,开展发掘工作。一号墓的发掘工作开始于同年12月19日,考古人员沿已发现的砖建墓顶前后取土,寻找墓的范围,拆除砖墓外的土洞顶,然后沿墓门顶向下,清理墓门前和墓道。在开启封门砖后,清理墓室内外。最后临摹壁画,拍摄全墓,测绘一号墓附近地形,并对出土文物进行照相、测绘、编目、包扎。到1952年1月11日,一号墓的发掘工作才算全部结束。

田野考古工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发现、出现新任务。当白沙工作队计划开启一号墓封门砖时,民工们在墓西北20米处又发现了二号墓的砖建墓顶,综合考虑权衡之后,考古队决定暂时用土掩盖,在一号墓工作告一段落后,再沿新发现的砖建墓顶开启二号墓。就在二号墓发掘工作伊始,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不远处三号墓的砖建墓顶。次日,考古人员趁支撑二号墓墓门门檐的空闲,拆除了三号墓的土洞顶。此后两座墓葬的发掘工作同时开展。

在田野发掘中,保护与发掘同样重要,特别是配合基建开展抢救性发掘清理,保护作用更加突出。当考古人员发现一、二号墓墓门门檐向前倾斜时,当即停止了发掘工作,转而用粗绳、铁丝将门檐和后面的墓室顶连接起来,并用杉篙自前面撑起门檐,进行加固保护,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有利于工作的继续开展。

记录是野外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室内整理、编写报告和供他人研究的原始资料。在野外工作结束后,考古人员随即开始了后期的室内整理工作,以完善此次考古活动。由于遗址地需修建水库,考古工作者拆除发掘的一、二号宋墓,装箱运到北京和武汉以备复原。

白沙宋墓的发掘前后历时近一年,由宿白先生亲自主持考古工作、着手整理发掘记录。直至1954年2月,3座宋墓的发掘报告大致完成,随后又完成了绪言和正文后所附的“与三墓有关的几个问题”等内容的撰写。由于该报告中的大部分插图和附注是整理记录以前搜集的,因而著者又逐条整理并核对来源。从初稿完成到报告正式出版,前后3年有余,其间新材料不断发现、发表,报告初稿亦随之屡有增删,足见著者用心之细、态度之认真、工作之严谨。

田野考古报告是向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展示田野考古工作成果的窗口,也是田野考古资料获得广泛研究的新起点。《白沙宋墓》全面展示了白沙宋墓的发掘资料,展现了墓室结构的特点和墓室壁画的内容,并结合丰富的历史典籍,考证和再现了宋代人的社会生活,体现了作者将文献考据与实物发掘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报告对3座墓葬的年代、关系、室内构造、室内布置及墓主人社会身份的专题研究也启发着后辈学者,报告所保存的详尽完备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可能。

读完《白沙宋墓》才发现,田野考古工作原是这样艰苦繁重又意义重大,每一位参与其中的考古人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还要具备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与文物保护意识。

寒来暑往,春秋易逝,在此向每一位考古人致敬!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白沙宋墓》 田野考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