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新疆非遗传承人群培训持续发力

2017年04月07日 14:48 | 作者:萨日娜 | 来源:中央统战部网站
分享到: 

【编者按】新疆拥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它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非遗项目而言,有许多可以开发利用、进行生产性保护,目前我区正在培训各类非遗传承人群,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近日,新疆大学蒙古族刺绣传承人群普及培训班在新疆大学开班,此次培训是文化部、教育部共同部署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计划项目,由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教育厅主办,新疆大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项目承办,是新疆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项目的第三期。三期培训探索出了怎样的培训之路?非遗文化如何能在传承人手中、心中“活”起来?通过培训能否实现精准扶贫?今日,本报推出专题,与您一起分享有关非遗传承的话题。

3月30日,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新疆大学蒙古族刺绣培训班开班,这已是新疆大学针对非遗传承人群举行的第三期培训班了。一年多来,新疆非遗传承人群培训持续发力,全面提高了非遗普通从业者,特别是中青年传承人的文化素养、学习和领悟能力。

4月4日,自治区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令人振奋的是,近日国务院转发了文化部、工信部和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振兴传统工艺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任务,研培计划首先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工艺。恰逢其时,新疆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可谓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就此而言,传承人群培训计划也是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一项具体实践,通过集中的、整建制的、成规模的培训传承人群达到传承文化、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改善民生的目的。

据了解,2016年新疆非遗保护工作以“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为目标,不断完善保护工作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夯实保护传承基础,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17年,新疆将继续深入推进非遗工作,提高传承活力,增强传承后劲。同时,研究制定《新疆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结合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开展传承人群培训。在保护传承人方面,评估10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成果,完成15位65岁以上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等。

“我们将继续积极做好诸如此次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的工作以及各项非遗保护工作,让新疆非遗工作走进新时代。”王洁说。

蒙古族刺绣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研培计划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的研修、培训,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这个培训班的重点是提高学员的技艺能力,在提高技艺能力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要去思考怎样把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进行推广,发挥学员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习文化和技艺的重要性,作为一颗非遗的‘种子’,让非遗文化传播开来。”王洁说。

新疆大学针对此次蒙古族刺绣培训班聘请了多位历史文化学者、民俗研究专家、文艺评论家、设计师、民间艺人以及国家级、自治区级传承人为传承人群授课。

新疆大学蒙古族刺绣培训首席专家策·巴图教授认为,蒙古族刺绣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开设蒙古族刺绣培训班一方面能挖掘和保护、传承这个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通过这个举措开发蒙古族刺绣文化的市场价值,而且通过市场让更多蒙古族刺绣艺术家和他们的学徒们脱贫致富,这也是非遗传承的目的所在。

新疆大学非遗培训实践基地高级讲师苏沙·托依拉:

这里是保护与传承的孵化器

4月3日,新疆大学非遗培训实践基地高级讲师苏沙·托依拉正在为培训班的学员讲授新疆蒙古族刺绣图案鉴赏及设计实践,她用图片展示和生动的语言向学员们介绍蒙古族刺绣图案及相关的设计运用。苏沙是新疆大学的一名蒙古族教师,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专业在读博士,她从小就喜欢蒙古族刺绣及服饰文化,对这方面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兴趣。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地域、部落、服饰、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区别,还有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新疆蒙古族刺绣相对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刺绣,略有差异。”苏沙介绍。

苏沙通过与学员们交流发现,很多人都缺乏对蒙古族刺绣的了解,也有很多误区,一些学员会把蒙古族刺绣与其他民族的刺绣图案相混淆。“蒙古族刺绣中的经典图案有自己的历史渊源,使用不当,会弄巧成拙。”苏沙说。

“因古代蒙古族的艺术载体大都是由有机物制成的,如毛织、毡子、服饰、皮质等,很容易被风化或被虫蛀,因此,随着时间流逝,很多蒙古族艺术品没能被保存下来,尤其是刺绣物品保存下来的就更少了。再加上,以前人们不加以重视保护,现在留存的记载文档也很少。”苏沙说。

苏沙认为此次培训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不仅能让传承人和爱好者有机会进行专业的学习和充分的交流,更为抢救非遗文化做了实质性的推广工作。在上课之前,苏沙便询问学员来参加此次培训的目的,大部分学员希望真正了解蒙古族刺绣图案的设计,能更好地掌握蒙古族刺绣技艺,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一些学员说,她们平时接受民族文化方面培训,尤其是民族美术方面的教育机会非常少,对于民族图案和设计都不知道从哪个渠道去了解信息,而现在,他们通过学习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更加专业的刺绣技艺,能有这样的培训机会,学员们都抱着一颗感恩的心认真学习,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感越发强烈。”苏沙说。

在培训课上,苏沙还向学员们分享了自己近年收集的蒙古族刺绣图案以及一些刺绣方面的最新文创信息。苏沙介绍,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工艺美术的一个种类,她还给学员们讲解了更多刺绣在当代设计当中的应用情况、今后的发展趋势等,她希望学员们在此次培训中能有一些收获,以后能在实践中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学员布日才次克:做一颗种子让非遗文化传播开来□本报记者萨日娜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培训了,第一次的培训让我收获很多,也有很大启发,这是非常珍贵的学习机会。”3月30日,来自博湖县本布图镇那音托勒盖村的布日才次克对记者说。

当日,新疆大学蒙古族刺绣培训班开班,来自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的近60名学员将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专业技能培训。此项培训是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启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一部分。在此之前,新疆大学分别承办过花毡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以及维吾尔族刺绣传承人群普及培训班。

布日才次克是本次新疆大学蒙古族刺绣培训班的学员,她还参加了2016年3月初至4月初的首期花毡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第一期是我和妈妈一起来参加的,通过那次的培训我的刺绣技艺提升不少,对我的帮助和启迪非常大,所以这次我又报名参加了。”布日才次克说。

对她来说,收获最大的不仅是刺绣技艺的提升,她的设计和创新理念以及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也有很大提升。“在第一期课程中,我们不再限于民族服饰和饰品,而是把非遗民族刺绣的技艺运用在很多日常生活用品上,比如做一些装饰品、文具盒、钱包以及书签等,我觉得非常新颖也很有时代感,而这些生活化的作品更容易让人们喜欢。”布日才次克说。

第一期培训结束回到家后,母亲看到了她的成长,也更加肯定她的刺绣技艺,将自己的合作社交给布日才次克管理。现在布日才次克不仅独自负责合作社的运营,她还会经常抽空去制作一些漂亮的毛毡书签等手工艺品。“这都是我们第一期培训后老师给我们联系的订单,学员们都会做,订多少我们就做多少,能通过这个平台把我们的作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这让我非常自豪。”布日才次克说。

在此之前,布日才次克只知道要学习刺绣技艺,却没有设计和创新的理念,通过培训,她觉得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于是她将培训中学到的刺绣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她开始把自己平时穿的衣服或围巾都绣上了学到的花纹和图案,这让周围的人眼前一亮,很多人都有意向购买她刺绣的饰品。如今,她还有了自己设计制作民族服装的意向。“等我把民族刺绣技艺和设计理念都学扎实了,我还要学习服装的剪裁和制作,希望以后自己能亲手设计、制作出漂亮的民族服饰。”布日才次克说。

新疆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广研究中心负责人王敏:

让非遗文化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由新疆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广研究中心举办的三期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培训效果如何?如何推动非遗技艺传承工作实际开展?新疆高校在帮助传承人群脱贫致富方面有何作用?4月4日,记者采访了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新疆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广研究中心负责人王敏,请她谈谈非遗传承培训带来的变化和积累的经验。

学员收到各类展览的邀请

“我的一位参加非遗博览会的学生有感而言,最精美的发簪,是在美人的发间才有了它存在的意义;最精美的花毡,是在新娘的膝下、读书人的案头、普通人的家里才能实现它的文化使用价值。的确,新疆的非遗名录众多,我们需要争取让更多的自治区非遗名录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之列,对非遗研培开展而言,各界需要共同努力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使非遗传承实至名归。”王敏说。

目前,新疆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广研究中心已经承接了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培训项目三期,重点围绕新疆国家级非遗名录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中的“花毡”、“刺绣”开展培训,效果很好,培训学员逾200人,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回族、汉族等各族学员,他们有的是传承人,有的是该非遗项目的经营者与爱好者,来自巴州、塔城、阿克苏、喀什等各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地。王敏介绍,三期培训符合研培计划“整建制、成氛围”的培训要求,学员们受训成果进社区、进公共展厅,多次参加新疆大学图书馆、新疆宏美术馆、班的书店、深圳文博会、山东非遗文博会的展览邀请,并接受培训公众号“非遗巴扎”为之实现的线上技艺与产品宣传、线下产品订单服务,广受好评。

让非遗在传承人手中“活”起来

对于如何推动非遗技艺传承工作实际开展,王敏介绍:首先,针对每一次的培训项目都会严格遵守非遗研培计划要求的“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基本原则,就不同培训项目的“培训定位”“培训宣传”“培训成果的市场反馈”精心研究,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与实训实施方案,针对不同民族不同非遗项目的民族民俗历史文化研究聘请不同的首席专家问诊把脉,帮助传承人群提升自身技艺的文化自信。在培训过程中,新疆大学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面对技艺掌握水平参差不一的多民族传承人群,通过技艺水平摸底调查,对学员进行分组培训,课程内容包括理论、实践、体验与策展三个模块,根据传承人的接受水平制定课程内容。不仅如此,新疆大学围绕不同培训项目,启动了“技艺模特宣传计划”“非遗巴扎”新媒体同步推送、学员作品公共空间布展、传统媒体深度报道、宣传片与纪录片的摄录、作品外包装设计等互动联发的宣传计划,最大限度地做好宣传聚焦。让作品直面社会和市场,让非遗“活”起来。“活”首先是让非遗在传承人的手中、心里“活起来”,通过讲座、考察、交流、实践使非遗在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更好地与时代衔接;通过研培让衍生品“活起来”,让传统的刺绣、花毡等非遗技艺转换成不同类型的生活用品,使传承人群的技艺能够成为地方名片。

授人以渔做到精准扶贫

王敏认为,就新疆大学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形而言,非遗研培计划选择以高校为实施主体恰恰充分发挥了高校科研服务社会的功能,以科研带动教学,服务社会,以非遗项目的具体子项为抓手,达到非遗走进高校、走进社区、活态传承的目的。结合新疆的文化发展语境来看,如何依托非遗保护工程,促进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推广,结合文化旅游与文化服务,带动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训也是一种精准扶贫,让学员掌握一项能够致富的手艺,才能靠自己养活自己。新疆大学非遗研培项目提出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的培训方案,就是希望学员们回家之后,可以自由结合,联合作业,形成工作坊,形成产业链,借助新媒体、电商推广他们手中的产品,同时完成销售目的,达到宣传效果。这是一件惠民的好事,不仅可以给学员们带来经济利益,还能激活新疆传统手工技艺的产业链,促使“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创新思路打造“非遗品牌”

王敏说,新疆拥有太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它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非遗项目而言,它有十大门类,花毡、刺绣技艺属于非遗十大门类中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中的一部分,新疆许多可以开发利用、进行生产性保护的文化资源还未启动,它们有的仍然躺在古旧的书籍里,有的还陈列在博物馆的橱窗里。新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在保护与尊重的前提下,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开展,需要依托国家非遗项目的支持,对新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开发、品牌规划,将它们从历史书籍中、博物馆中拿出来,促使其走向当代社会、走进现代都市生活,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中流行起来,并因此而再度繁荣起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新疆也可以发展出家喻户晓的“非遗品牌”,作为新疆发展致富的创新思路,引导新疆普通手工艺从业者创业、创新,涌现更多的文化名片,共同宣传新疆的风土人情。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新疆 非遗 传承 培训 刺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