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一老一小”模式:把幼儿园办进养老院后的“化学反应”

2017年04月11日 09:28 | 作者:强晓玲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老人最看重的优势是“一老一小”

“那年我重感冒,后来转成肺炎,住了好长时间的医院。”出院后,儿子直接把马贵云接到了刚刚开业不久的恭和苑。马贵云不干,“那哪行啊,我家里平台上还有200多盆花呢。”儿子说已经全部搬到恭和苑了。

马奶奶更急啦。那是她退休后全部的财产,有的花养了几十年,“都是命根子啊”。

火急火燎到了恭和苑,一看,花被工作人员好好地布置在长廊、窗前,一片郁郁葱葱,有的还换上了好看的新花盆,马奶奶笑了。就这样,马贵云成了北京双井恭和苑最早的一批住户,“有人给专心做饭,自己就认真养花呗”。

家住马路对面的儿子每天遛着弯儿来和她聊聊天。当教师的大女儿已退休多年,一来二去的探望中,索性成了恭和苑的志愿者,每周五全天在这里教老人们做手工。春节,女儿接马贵云回家打算小住几日。不料,刚住了一天,马奶奶就要回来。“闹得闺女不高兴。”马贵云眯着眼睛笑着说,“没办法呀,如今就觉得恭和苑好,住女儿家我不习惯了!”

在通往餐厅的玻璃长廊下,马贵云的花花草草摆了一长溜。最近,工作人员又给马奶奶“派活儿”了,让她给孩子们讲讲植物知识。“哎哟,他们就不让我‘闲’着,这不,为了小朋友我还真得再好好琢磨琢磨这些花儿。”

入住恭和苑两年多了,熊斗寅觉得非常满意。两年多前,这名为中国体育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因为家庭的变故住进了恭和苑。

“尽管大家都很热情,但还是像住进了旅馆或医院,总之没有在家自在。”刚开始,熊斗寅也不习惯,“尽管如今养老观念有所变化,但不到万不得已,是没有人愿意到养老院来的。”

然而,没过多久,他就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这里是北京市医养结合的试点单位,有自己的医疗中心和120急救站,对老人健康比较有保障;生活方面更是应有尽有,舒适方便。饮食自不必说,都以老人健康为标准。更重要的是每天都有活动安排,生活丰富多彩。在这里比在家方便,我逐渐把这里作为家的一部分。”

熊斗寅说,在这里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除了每天在花园里走上2000步,上午,他会和几个好友在咖啡厅喝上午茶,然后再去练书法,“练习室既宽敞又安静,条件一流,而以前在家也只是在餐桌上写写”。

每周三有读书会,熊斗寅是活动的召集人,“我们是动口不动手,出出主意而已。”别看熊老年纪不小了,承担的工作却不少,“读书会、墙报、院刊这些活动都归我们管。”另外还有书法、合唱、舞蹈等各种文娱活动,“有时苑里的年轻人还会教我们学习一些新鲜的手机实用软件,什么微信、美图、滴滴打车等等,忙得很。”

两年里,熊斗寅编辑出版了自己的散文作品集,期间因过度劳累一度晕倒,经社区卫生中心医生的及时治疗,很快便得以康复,“在这里我不需要跑医院,在卧室内就可以就诊。中心大夫、护士每周过来量血压,问长问短,有问题随请随到,连吃药都是按时按点送到跟前,这些在家里是不可能办到的。”

“如今物价在涨,这里的伙食费没涨,标准更没降,做到这些很不容易。”熊斗寅说,这里除了“医养结合”的优势,在海口和慈溪分别设有连锁经营分苑,只要提前做好预约,就可以异地入住,“没有额外的费用,这也算是一项福利吧。”

除了这些优势,熊斗寅最看重的还是“一老一小”的活动。“我们和幼儿园、小学、中学同属一个‘单位’,我们有这个便利条件嘛!”

恭和苑老人除了平时的文娱活动,与孩子们的互动更是丰富多彩。去年年底,老人们为参加中学的圣诞晚会,排练了很久的英文歌曲令当晚现场掌声雷动;春节前夕,乐成国际学校的中学生还与老人们一起写了春联、福字。熊老说,元宵节幼儿园的孩子们过来送给大家的手工香皂他一直没舍得用,当时老人们也给孩子们回了礼,一只可爱的生肖小鸡,“工作人员提前给我们准备的,他们想得很周到。”

前不久,国际学校的学生又过来与老人们联欢,大家一起唱歌、弹琴,表演小节目。临走时,孩子们问爷爷奶奶,“下次想听到什么歌曲,看到什么表演,我们好回去准备。”熊老说,以前在家里有孙子孙女,如今孩子们都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在这里见到孩子们就特别亲,他们就是自己的孙子孙女。”

编辑:梁霄

关键词:幼儿园 养老院 化学反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