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莽枝茶山寻访记

2017年04月14日 09:07 | 作者:马哲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云南的大山,给予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一种桀骜不驯的野性之美。位于滇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象明彝族乡的莽枝古茶山,恰如其名,正是云南茶山性格的贴切描述!

莽枝茶山、革登茶山同属于象明彝族乡安乐村委会管辖。古茶园的分布范围广阔,却很少连片成林,加之地广人稀,被划分在了同一个村委会的行政管辖之下,给人们留下了它们是小茶山的印象。《古六大茶山史考》的作者、乡土学者高发倡先生,对此不以为然,他幽默地反问到:“莽枝古茶山,宽十五六公里,长30多公里,这样的茶山还算是小茶山的话,什么样的茶山算是大茶山呢?”想想也是,通常人们会把自己浮光掠影的印象误以为是全部,而那不过是个小小的局部罢了。

2015年春,笔者第一次到访莽枝茶山。若非同行人提醒,我们很可能与其擦肩而过。我们没有想到,日思夜盼的莽枝古茶园,就位于道路两旁。我们将车辆停在路边,深入古茶园一探究竟。与未曾到过古茶园的人的猜想不同,古茶园里并非全部都是百年以上的古茶树。而是古茶树、老茶树、小茶树混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群落。其中最为珍贵、也最为稀少的就是古茶树。一位专家曾告诉我们:早些年做古茶树普查时,每亩古茶园内古茶树平均在200多棵,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数量已经下降到了80多棵。听闻这样的结果,令爱茶人颇为心痛。伴随着树龄的增长,自身的衰老、病虫害的侵袭,再加上人们掠夺性开采,古茶树不断减少。近年来行走云南古茶山,会明显感觉到古茶树变得稀疏,但茶园中补栽的小茶树增多,想来是清除了枯死的古茶树,并有意补栽上小茶树的缘故。

寻访茶山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你想象不到的场景与体验。

2016年春,我们再赴莽枝茶山,在秧林寨子的古茶园里,遇上一对茶农夫妇,正手持木棒奋力打茶果。询问得知:茶树上结了太多茶果,会耗费茶树的营养成分,影响茶树新梢生长。

今年春天,我们又一次来到莽枝古茶山,还拖着一整箱全套的茶叶审评用具上山,令一些茶农大感惊诧。让茶农学会科学审评,还有一段路要走。《云南山头茶》的作者林世兴老师介绍:“有个老板叫一个茶农去釆单株,从大茶树上釆茶下来,发现下面的小茶树也发了,顺手釆下来扔进篓子里,都习惯了。把老板气得跳脚也没用。最好是选一片茶地都包了,先让他们把小茶树都采光了,接下来再釆大茶树。没有小茶树可釆了,都是纯纯的大树茶原料。”事实上就是如此。这哪里是坐在书斋或茶室里坐而论道的人们所能想象得到呢?

常常会遥想千年之前的茶圣陆羽,有人说他是骑着一头脑袋雪白、通体黝黑的牛,古人称作白颅乌H。晃晃悠悠地一路走,一路寻源问茶。茶圣陆羽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云南的地方政权与大唐中央政权军事对峙的敌对状态。所以才会留下遗珠之憾,陆羽终其一生都没有能够踏上云南这片茶的乐土。相较于茶圣陆羽,现代人何其幸运?飞机、高铁、汽车,便捷了不知道多少倍。可即便是托了现代交通便利的福,赴云南茶山考察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感叹:比之于茶圣陆羽亲身垂范细致入微的观察,我们还是走得太过匆忙了!

立足于西方现代科学思想的茶科技,同样需要追寻“理论联系实际”,同样要经得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你上不上茶山,茶山就在那里,历经沧海桑田,岁月变迁,不悲不喜!茶原本源于自然的一种植物,爱它还要去寻找它,它才会向你揭示这神奇植物的终极奥义!郭孟良在其所著的《游心清茗:闲品茶经》一书的结尾时寄语众人:“寻茶路远,你我皆是匆匆过客!”愿与爱茶的你我共勉!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莽枝茶山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