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詹夺:拉铁摩尔不是一杯咖啡

2017年04月17日 09:33 | 作者:詹夺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Lattimore,音译为“拉铁摩尔”,听起来很像咖啡的名字“拿铁(Latte)”,又像是“摩卡(Mocha)”,不过,你误会了。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新书《边疆的背影:拉铁摩尔与中国学术》,可以清楚地告诉你,在20世纪初,拉铁摩尔就是一位追寻与探求“中国边疆”研究的开创者,而且是一位极其活跃的汉学家。Lattimore并不是一杯coffee,而是中国研究领域一个光芒万丈的名字。

一提到搞“中国研究”的美国学者,人们往往会想到费正清、孔飞力、史景迁等等,他们可谓声名赫赫。然而,对拉铁摩尔的名字,国内的一般读者恐怕知者寥寥。许久以来,在“中国研究”学术史中,费正清几乎成为了美国对中国研究的一个代名词,殊不知,费正清的学术根基其实离不开拉铁摩尔。当费正清还只是一名博士候选人的时候,拉铁摩尔就已经是一位有名的“中国研究”资深学者了。他不仅在北京指导过费正清博士论文的创作,还曾指点费正清要关注中国的边缘地带及其研究的价值,这都为费正清之后的研究拓展了道路。拉铁摩尔开创了欧洲的蒙古和东亚研究,并建立了美国中国研究的“新范式”。因为种种原因,拉铁摩尔在中国的影响呈波段式,但其在“中国研究”方面的泰斗级地位,是无可撼动的。

拉铁摩尔自幼便与父母在中国生活,中国可以算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对中国的理解远远超过一般在华的外国人。不妨以这样的角度来解释,这正是他之所以会深入中国边疆,进行田野考察的内在原因。这种筚路蓝缕的学术活动,当时许多在华的外国研究者是不屑于做的。即便是保罗·伯希和和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来中国的时候,他们寻找的也是宝藏,是文献,但拉铁摩尔拥有的却不是一种猎奇的心态,他寻找的是一种更具整体性的边疆认知。他的代表作《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揭示了中国内地与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向外部世界传递了中国边疆的整体性意义及其内涵。

试问,在中国20世纪前半期,有谁曾穿梭于1928年之前的民国首都北京,后又行走于红都延安以及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毫无疑问,这个人就是拉铁摩尔。他在访问延安后说:“我看到毛泽东主席就是在延安,他和其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多次接见美国作家的地方也是这里。那是在卢沟桥事件只不过两三个星期以前的事。如果是军事思想狭隘的人,恐怕会认为需要对我‘保持军事机密’,但是尽管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这些中国领导人,特别是毛主席,却以最坦率的态度谈了。他们具有惊人明晰的头脑,预言了战争的爆发、演变和结果。”拉铁摩尔在延安时对中共领导人的很多看法与感受颇为敏锐,这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边疆的背影:拉铁摩尔与中国学术》的英文书名中frontiersman一词直译应是“边疆人”。拉铁摩尔从未停止思考中国历史上边疆的逐步发展和如今疆域版图的形成过程。从他的论述中,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这在当下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意义。

拉铁摩尔不是一杯咖啡,没有拿铁的自由碰撞,亦无摩卡的激情荡漾,但是,他的经历和著作,能够将你带回上世纪那些纷扰的年代,探寻民族的曲折和坚强,同样会让你回味无穷。

(作者单位:人民出版社)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詹夺 拉铁摩尔 咖啡 拿铁 摩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