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品牌·人物品牌·人物

打开“视界”的中国眼底病学教授——罗宗贤

2017年04月19日 09:42 | 作者:吴立文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罗宗贤1905年11月9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茶香园村一个普通职员的家庭。1921年中学毕业,考入上海沪江大学,选学医科,后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当时,国际知名的眼科教授皮乐德(A.Pillot)任北京协和医院的眼科主任。罗宗贤仰慕他的渊博学识和精湛的技术,毅然选择眼科为自己的终生事业。

罗宗贤在北京协和医院任眼科住院医师期间,工作认真努力,奠定了坚实的临床基础。同时又博览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发表多篇论文。当时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PeterKronfeld对他十分器重和赏识,他在医院内建立眼科生物化学实验室时即选罗宗贤为助手。两人合作研究出多项成果。这些发现和论文,大部分至今仍被引用。

B20170419005-zx7

1940年,罗宗贤被北京协和医院选派赴美进修。一年后学成回国,晋升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教授并代理眼科主任,但当他准备全面开展眼科临床和基础研究时,珍珠港事件爆发,北京协和医学院被迫停办。许多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著名教授都转到私立中和医院(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前身),罗宗贤也到中和医院担任眼科主任兼德国医院特约医师。那时中和医院尚未开设眼科病房,也缺乏图书资料和设备条件,但罗宗贤仍悉心研究全身疾病在眼部的表现。

抗战胜利后,罗宗贤兼任北平大学医学院眼科临床教授和北平同仁医院特约医师。194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校,他被聘为该医学院的眼科特约教授。罗宗贤平易近人,对患者极为耐心,遇到贫困的患者不但不收诊费还送给他们药品。当时常有患者从外地前来求诊。曾有患者在外地诊断为黑色素瘤准备摘除眼球。罗宗贤仔细检查后确定诊断有误,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使患者保留了一定的视力。新中国成立后,他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眼科主任,并被评为一级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在他的主持下设立了眼底病、青光眼、神经眼科以及视野、屈光学等专业组。他亲自制定眼科发展规划,培养各级医师。

1960年罗宗贤患腮腺癌,手术后接受放射治疗,治疗引起并发症,导致共济失调,行走不稳,但他坚持慢步走到医院上班。为减少在路上消耗的时间,他常常带上简单的食物当午餐。放射治疗破坏了唾液腺,缺乏唾液,他常因口干感到难受,为了便于讲课,与人交谈,他将浸了水的棉球含在嘴里。

为了将自己毕生的经验留给后人,他组织北京协和医院和同仁医院的眼科专业人员编写《眼底学》一书,自己担任主编。到1972年,他生活都需人照顾,但仍坚持审订稿件。当时条件极差,冬日室内暖气供应不足,他只好披了棉袄在灯下工作到深夜。1974年春,《眼底学》第二稿完成,当罗宗贤得知该书因缺乏纸张无法付印时不觉潸然泪下,认为该书不能及早面世是国家和人民的损失。1978年《眼底学》出版时他已逝世4年。

罗宗贤重视培养眼科人才,他培养的许多学生,如胡天圣、傅守静、北京同仁医院的张承芬等后来都成为眼科界的英才,他的女儿罗传琪也是眼科医师。胡天圣原来学的是化学,罗宗贤与他接触后发现他很有医学天赋,便动员他改学医科。开始胡天圣舍不得放弃已学多年的化学,罗宗贤告诉他:“你读了化学就有特殊的优势,化学对医学基础研究十分重要。”胡天圣接受了他的建议,后来成为杰出的眼科教授。傅守静于1940年代毕业后到北京中和医院工作。她听说罗宗贤不收女医师,便大胆地找到他,并表示:“男医师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罗宗贤赏识她的决心和毅力,接受她为自己的第一个女弟子。1947年,同仁医院恢复,傅守静很想到同仁医院工作,又怕自己走后罗宗贤的工作受影响。罗宗贤打消了她的顾虑,将她推荐给同仁医院的张晓楼医师。傅守静终于不辜负恩师的厚望,成为著名的眼科专家。

罗宗贤对年轻医师要求很严格,但从不斥责。有一次他发现一位年轻医师检查患者不够细致,书写的病历也不合要求,便要求他再检查患者并重写病历。一周后他发现该医师还未将病历重写,就耐心地解释写好病历对患者诊治、医师技术提高以及医学资料保存的意义,使年轻医师感动得痛哭。

(作者系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编辑:赵彦

关键词:视界 中国眼底病学 教授 罗宗贤 北京协和医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