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民革陈清华:让农民更体面更有尊严

2017年04月20日 10:3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习近平同志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有人概括说,这是习近平同志“农民观”的新表述。

《“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至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将达到2000万人,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再过10到20年,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接受采访时说。

“主导力量”也好,“主要依靠力量”也罢,都道出了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寄予的厚望。该群体通常为具备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从农村一般情况来看,职业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领头羊,理念比较新,资金、技术等实力比较雄厚,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强于一般农民。通过媒体近期的报道,我们看到了各地不少新农民创富的故事。很励志,有些还很感人。

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达1272万人。但福建漳州11个市级农村固定观察点230个农户十几年来的跟踪调查数据显示,真正为职业农民的占8.18%。由此可见,尽管期许很高,但职业农民在整个农户中所占比例很低,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还比较滞后。

眼下的一些农民培育工作往往“雷声大,雨点小”,无法深入农民的实际生产和意识层次,培育工作收效甚微。从培育对象来看,不管男女老少、文化程度高低,采用“一刀切”;从培育方式来看,只以课堂教学、理论讲解为主,并没有具体的实践环节,即使有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收效甚微;从培育内容来看,缺乏灵活性、可操作性,现有内容难以契合农民的需求。

许多具有经济头脑的职业农民选择从事服务性行业,而不是低利润的生产性行业。然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面临基础不牢、人员不稳等问题,农民要成为体面的职业任重道远。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应给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让他们有尊严、有收益、多种田、种好田。通过规模种植补贴、基础设施投入、扶持社会化服务等引导和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在政策上从补贴生产向补贴“职业农民”转变,在工商登记、项目审批、技能培训、土地、税费、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如可颁布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对获得资格证的农民实行动态管理,获得资格证书的农民,可以享受相应的政策优惠等。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抱有偏见,认为“农业+职业教育”是没有出息的人才选择的。因此,除了扭转这种偏见外,还应创新培训模式。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国家强农富民政策、农民喜闻乐见的健康娱乐文化,编辑成媒体教学资源送到田间地头。二是以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对广大青壮年农民、应往届毕业生免费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三是大力推进送教下乡,采取进村办班、半农半读等多种形式,将“学生上来学”变为“送下去教”,吸引留乡务农农民,特别是村组干部、经纪人、种养大户以及农村青年,在家门口就地就近接受正规化、系统化职业教育。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一种不同环节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也是培养职业农民的重要条件。各省区市可鼓励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将产业链条延伸到田间,把农业大田建成“第一车间”,鼓励村里的种田能手成立农业合作社,通过土地的合法流转,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农民”的经营模式。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监督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 种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