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调研 调研

程津培:不一样的“常州模式”

2017年04月21日 11:04 | 作者:王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机器人、人工智能、无人机、VRAR……走进常州科教城,纳恩博机器人、天峋无人机、遨博机器人等新兴企业蓬勃成长。

4月6日,实地走访了诸多在“产学研”体系下诞生的高科技项目之后,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程津培私下表示,原本沉重的心情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程津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科技部副部长,科技创新是他曾经分管的核心内容。科技成果转化这个课题,他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制定出台前就开始关注,至今已有22年。程津培倾注的不只是精力,更多的是心血。

以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视角审视的话,大部分地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不尽如人意。尽管,科技成果转化是个老话题,但它关乎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兴衰。

“刚到江苏时,我内心其实是喜大于忧。我想,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最先进的地区也不过如此,那西部地区会怎样?”程津培说,“当前科技转化市场上很大问题是高校等科研院所不明白市场,明白市场的中小企业却不明白科技成果的前景。”

产学研合作,就是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并把它推向市场。产业方与大学或者科研院所合作,是最理想的研发合作伙伴。但调研组走访时发现,有的地方产学研的链条是脱节的。

一般的企业,即使获得了高新技术成果也未必清楚其市场潜力,进而在误判的基础上作出错误的市场分析;而有战略规划的大企业,又没有灵活的机制和内在动力去实施成果转化。政府作为政策供给方,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配套政策的步伐略显迟滞。

调研走访中的程津培不带一丝微笑。但到常州科教城观摩产学研合作模式后,他感到很欣慰,“我看到我们的未来有希望了”。

常州市副市长梁一波说,互联网时代,要巧抓痛点、抢抓风口。制造业转型、智能化是痛点;制造业升级、服务化是风口。“智能化+服务化”最终要落实到产业化。

程津培所理解的“产学研”的“常州模式”基本逻辑是:地方政府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深度合作,高校科研院所推出以应用为主的“技术”,地方政府则扮演“创新资源集聚者”的角色,两者结合形成“项目”,促使技术产业化,尤其是各类高新技术企业。“以机器人产业为例,常州搞得早并不代表就强,现在面临周边城市的竞争非常激烈。产业总体上规模小、结构弱,产业创新和人才聚集不够,产业附加值也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从成果转化的需方,即科研成果落地的载体企业来看,90%以上的企业研发、转化科技成果的动力能力不足。我国企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最需要技术支持,但总体来看又最缺乏技术创新和转化的条件。中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90%以上的企业没有研发活动,生产基本上是仿制和粗加工,企业规模小,流动资金紧张,购买专利和改造生产线的能力弱,难以依靠科技进步经营企业。国企技术人才多,研发条件好,因考虑科技投入风险大,见效慢,一些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但要过一定时间见成效的科技成果也难以在企业转化和推广应用。

“常州模式”中有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职业教育。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陈小娅说,她每次来到常州,都能感觉到这个城市四处迸发的活力。

在这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城里,职业教育始终是一面旗帜。民营企业多、制造业多是常州经济产业的特征。为此,常州市政府整合了1所普通高校和工业、信息、工程、机电、纺织5所高职学院成立示范园区,覆盖了当地经济对各方面高素质实用人才的需求。

据介绍,在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这几年,政府连续10年投入50亿元,在营造创新氛围上做了不懈的努力。

如今,常州已步入收获的季节。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科技创新 成果转化 模式 企业 常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