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九三学社徐宗俦:如何让中老年人不再被“保健品”忽悠?

2017年04月24日 13:01 | 作者:徐宗俦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前不久,笔者到河北省石家庄市开会,下榻内设宾馆的“××保健城”。该保健城占地面积数千平方米,楼高二三十层,据服务员介绍:“这是全国最大的集保健食品、健身用品和中医药品研发、生产、培训、销售、康疗、保健旅游等于一体的经济实体。”出于好奇,笔者几次会余饭后到这个保健城的“保健品商店”浏览,满目的“保健品”,仔细阅读文字说明并稍加琢磨,不外乎就是五谷杂粮、山药、枸杞、红枣、苡仁、莲子等“打主力”,明摆着都是广义的“食品”啊,怎么个个都冠以“保健品”“保健食品”的名头,且都有国家“保健品”“保健食品”的标识与批号,而功能、效果等又多被夸大,如无病者,“有助增强免疫力”;患病者,“辅助治疗效果好”;适用人群很广,重点是“机体衰弱老年人”,或者“亚健康的中年人”,等等。

保健品对于调节身体机能、促进身体健康有一定作用,但目前保健品经销商通过虚假广告、夸大宣传等蒙蔽或者欺骗消费者的现象屡见不鲜。根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全国消协组织2016年受理食品类消费者投诉为26979件,仅保健食品类投诉就有6220件,占食品大类总量的23%,投诉量较2015年激增了160%,对于保健食品质量和虚假宣传的投诉仍然居高不下,占据投诉量的第一、二位。

保健品虚假宣传的对象比较明确,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因为这一群体慢性病等疾病高发,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且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关注养生保健。保健品商家正是迎合了中老年朋友的这一特点,采取狂轰滥炸式的营销。结果很多中老年人被“洗脑”,“心甘情愿”地把钱奉上,有的把自己的养老钱甚至终生积蓄都搭了进去,发现被骗后,心理崩溃以至自杀的并不鲜见。前不久,媒体报道,山东青岛一位60岁老人因为购买10万元的保健品被骗而跳海自杀就是例子。

中老年人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商家的唯利是图,违反法律法规或者打法律法规的“擦边球”,扩大宣传,大肆鼓吹保健品的保健功效甚至治疗功效;也有监管部门监管不严的责任,不按新广告法对有关商家的不法宣传进行严肃查处,有的地方对司空见惯的保健品虚假宣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有中老年人自己的责任,缺乏健康素养和必备的健康常识,对商家的虚假宣传缺乏警惕性。

有些媒体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屡屡义正词严地揭露与抨击“保健品”“保健食品”的虚假宣传对老年人的种种骗局,但又禁不住来自“保健品”“保健食品”的广告收入诱惑,频频上演“二律悖反”的滑稽。

经过笔者多年的调研、观察与思考,以及与业内人士的讨论后认为,如果国家对食品、药品、保健品、保健食品界定的政策、法规能更加科学,更加注重保护人们的切身利益,再加上各级食药监部门的高度责任担当,加大对违法宣传的处罚力度,鼓励举报,并主动频频出击的话,完全可以最大限度地挤压掉以“保健品”“保健食品”为由行骗伤民的空间。

其实问题并不复杂,即使再复杂的问题,也可以简单化:笔者认为,从国家层面应不再出台任何“保健品”或“保健食品”的标准与批号,而是采取“非药品即食品”或“非食品即药品”的处理办法,要么就如同超市、菜市场的食品一样,童叟无欺,随意购买;要么就是医生开出的药品。这是釜底抽薪之策,一下子就能缴了那些做假冒或虚假宣传的“保健品”或“保健食品”的械,也揭了商家的“骗术”,断了他们的“财路”。

在这一点上,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在澳大利亚购买保健品是比较安全的。因为澳大利亚药监局是把保健品按照药品来审批的,审批标准之严格丝毫不差于药品。这就要求任何保健品要宣称具有任何保健或治疗功效,必须拿出依据来。

作为我国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保健品市场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业内人士预测,到2020年我国保健品市场将达到1万亿元的规模。所以,无论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还是规范保健品市场的角度,有关部门都应加强监管,让假冒伪劣保健品无立锥之地,让中老年人少受伤害。

(作者系九三学社重庆市委老龄委委员)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九三学社 保健品 中老年人 宣传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