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挤掉责任状里的“水分”

2017年04月24日 14:52 | 作者:李金龙 | 来源:湖北日报网
分享到: 

“农作物种植、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危旧房改造、农民创业培训……每年年初,各种责任书就都来了。”山西的一位乡党委书记扳起手指头,去年上级和他们乡共签订责任书20多份,乡里与村级又签了19份。“责任书是得签,签了就得干,不然有些工作就推不动——最怕签了不管用。”(人民日报 4月21日)

立军令状,贵在自我加压,不留后路。签订责任书亦是如此,目的是分解任务、细化要求、明确时限,以进一步强化责任感,确保工作落实到地。从这个角度来说,签订责任书也起到了施压打气、鼓舞士气的积极作用。

不过,在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头发胡子一把抓,上下一般粗,不分主次层层签。有的只管签订,不管落实。有的借签订责任书之名,推卸责任,当“甩手掌柜”。有的以签订代替落实,搞形式主义。这些现象不但让签订责任书失去了本真和原意,也给基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扰乱了基层的正常工作,成了好心办了坏事。

责任书“满天飞”其实折射出一些地方不正确的政绩观和执政观。少数领导干部政绩观念存在偏差,为追求政绩,在一些工作上不顾实际、不分层次地搞一刀切地签订责任状,迫使有关部门提高认识,完成工作。另一方面,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责任书,下级单位不得不浮夸虚报,搞数字造假,以各类不实台账,虚报各类报表来应付上级考核验收,也助长了不实之风。如此工作方式,容易形成“军令状”签得多,责任落实少甚至出现打“白条”的怪圈。

其实,责任书不在多,而在精。签订责任书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如果责任书签订过多甚至泛滥成灾,对工作无利甚至贻误工作,那么这样的责任书显然是没有必要签订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果不管部署什么工作,都让基层签个责任状,将责任“包袱”压在乡镇干部身上,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既增加了基层压力,也无助于责任落实,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对于这种虚晃一枪的责任状,必须引起重视,坚决给予整改纠正。

责任书代表的是承诺,承诺就要落实。责任不兑现,承诺就落空。对于泛滥成灾的责任书签订现象,一方面,需要不断减少责任状的“库存”, 挤一挤这种落后行政手段的“水分”,让承诺更显务实,更显精简,更显担当,给基层干部松绑减负。一方面,要健全完善考核机制,加强监督跟踪问效,严明奖励和处罚措施,对于承诺落空的责任人,必须以惩处兜底,从而不断倒逼各级干部增强责任意识,使目标责任落地有声,让责任书的签订回归本意。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责任书 签订 责任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