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九三学社调研组赴陕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

2017年04月25日 14:56 | 作者:杨琴冬子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把老区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上 

——九三学社调研组赴陕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侧记


陕西,这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但是三秦大地的热土上,至今还有为数不少的特殊困难群众生活在国家贫困线以下。

4月11日至18日,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率队赴陕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从陕北到陕南,从黄土高坡到秦巴山区,调研组翻山越岭、马不停蹄,行程3970公里,深入2市3县4村,查看260户建档立卡资料,走访151户贫困群众,同乡村干部4次座谈,面对面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向中共省委、省政府反馈调研情况。8天日程满满当当,昼夜兼程,调研组一路在发现、在探索、在思考。

脱贫攻坚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耳熟能详的“信天游”诗歌《回延安》,总能唤起人们对红色延安的一往深情。调研组第一站便选择了80年前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延安。

“老乡,你们现在生活怎么样?”“去年收入好吗?有没有什么困难?”下午14时许,调研组刚下飞机,便驱车沿着延河边蜿蜒陡峭的乡村公路来到黑家堡镇胡家村。一下车,丛斌便与去年刚刚脱贫的村民白延芳拉起家常。

白延芳激动地说不出话来,赶忙迎着调研组来到自己家。走入干净整洁的庭院,一排具有浓郁黄土高原特色的3孔窑洞映入眼帘。

“14年前,我丈夫得了脑梗,仅看病就花了7万多。那时候没有政策,我们借钱看病,里里外外就靠我一个人,日子太苦了。现在我们老百姓的日子好的很!去年,我们家种了3亩葡萄,1亩苞谷,收获的时候镇里的帮扶人还帮我们找销路。我有时在镇上打些零工,去年一共收入19000多块。最近,我丈夫脑梗复发去医院看病花了3000多块,但是我们参加了‘新农合’,自己只掏1450元就把病看好了。”打开话匣子,白延芳喜滋滋地介绍自己家庭脱贫的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讲到脱贫攻坚时,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词语“绣花”,指出“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丛斌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这项工作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苦卓绝实践探索。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特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三农’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广大农村发展的科学之道。”

调研组认为,精准扶贫要用好“绣花针”,练好“绣花功”。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致贫原因状况各不相同,工业基础较好的县区扶贫开发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以农业为主的县区。即便是同一个地区,产业结构也可能千差万别。“铁杵磨成绣花针”,精准扶贫贵在“精准”,一定要结合当地主要特点,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提供产业、技术、人才、市场、资金帮扶,决不能“千人一面”“百村一策”。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梁,一个个窑洞一座座房。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宛如一张饱经沧桑的脸,延安市延川县关庄镇大张村就坐落在山脉之间。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牵动着调研组的心。

厚重的黄土地,养育了朴实的陕北人。忠诚和奉献是革命老区人民金子般的品格。77岁老人李树珍给我们展示了4块珍贵的勋章和1本优秀老山战士证书。“长征胜利80年了,我们对红军的感情从来没有变过。人不能忘本,我们是喝着延河水、吃着高粱馍馍长大的。改革开放38年了,问题太多了,慢慢来。三年五年,五年八年,一定能解决。我相信共产党,相信习近平!”李树珍深情地说。

延安革命老区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故事,都触动调研组专家的心。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副主委赵力强感慨地说:“什么是真正的‘延安精神’?李树珍老人的话给了我们答案。当年,延安人民用小米饭、南瓜汤,用大爱滋养着共产党,孕育着新中国。革命老区人民对革命事业始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我深刻体会到,脱贫攻坚民主监督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老区人民沉甸甸的嘱托。”

丛斌指出,民主党派对陕西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目的不是“挑毛病”,而是要帮助当地党委政府发现扶贫攻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找问题不是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真正把扶贫工作做好。参政党与执政党终极目标是一致的,角度是多元化的。

精准扶贫要补足农村健康之“钙”

4月16日清晨,调研组离开前往陕南汉中市继续一户一策调查。“您家都有什么产业?去年收入多少?”“平常看小病一年自己开销多少?大病合作医疗给报多少……”在宁强县巨亭镇流溪沟村一家农户院内,九三学社中央社会服务部副巡视员陈克文坐在手工编制的小方凳上,一边问,一边记,认真做调查记录。

李荣美家唯一一处房产,那座建于1954年的祖屋已成危房,不堪风雨。用木头和泥巴建造的屋顶透出缕缕阳光,土坯房内厨房灶台上盘着蜘蛛网,一旁老旧的坛坛罐罐落满灰尘,只有平常吃的药整整齐齐地码在桌子上。李荣美说:“2008年地震后老宅就成了危房,平日里只要刮风下雨,房子都会咿呀作响,似要垮塌,听到就觉得吓人。我们都不敢住屋子里,临时在门口搭个窝棚睡觉,等着搬迁安置。”

走出大山,外出务工,是人人都知道的脱贫致富路。嘉陵江虽美,但这片青山绿水,流溪沟村民非常留恋,却不愿留守。出山的公路已经建好,沿着代桃路20公里外就是G108国道,但并不是所有流溪沟人都能走。

调研组发现,当地很多家庭成员因病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富余劳力向山外输出。病魔就如藤蔓,拴住了他们迈出大山、脱贫致富的脚步。

调研组认为,因病致贫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家庭经济基础薄弱,无力负担医疗费用,虽然“新农合”业已普及,但农民很难就近就医,“新农合”报销的金额、报销的额度也很有限;另一方面则是疾病夺走了家庭成员的劳动能力。目前农村贫困群体大部分为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目前多数扶贫项目为养殖、种植等产业扶贫,大部分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能独立承担,影响了扶贫项目实施的效果。

九三学社社员西安财经学院副教授景明利建议,“政府要继续强化顶层设计,充分考虑医疗资源优化、城乡均衡发展、预防和康复等内容。针对严重地方病,对高危、易感人群进行年度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解决因家中主要劳力因病使整个家庭陷入贫困的问题。”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调研结束回程路上,车厢内响起陕西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优美旋律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传得很远,很远……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九三学社 调研 脱贫攻坚 民主监督 陕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