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广东民主党派献计粤港澳湾区建设

2017年04月26日 11:25 | 作者:黄昌盛 |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网
分享到: 

广东民主党派献计粤港澳湾区建设——让湾区续写春天的故事


从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到4月11日总理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提上日程,再到4月19日香港考察团一行开启为期三天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考察,这个位于中国华南地区的未来世界级城市群受到国内外的瞩目和期待。



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这里画了一个圈,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如今,粤港澳城市群正踏步迈向世界第四大湾区,如何进一步挖掘潜力、释放活力、激发动力,续写春天的故事?广东的民主党派组织和成员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将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打开世界地图,不少经济学人都能总结除一个规律:发展条件最好的、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湾区城市群拥有约1亿人口,面积5.6万多平方公里,GDP规模约达9万亿元人民币,不少领域已经比肩甚至超过闻名已久的纽约、东京、旧金山三大湾区。

事实上,粤港澳三地政府早已明了湾区发展的优势条件,并做过不少部署。早在2009年完成的《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中,三地政府就将“湾区发展计划”列为空间总体布局协调计划的一环;2010 年,三地又联合制定《环珠三角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以落实上述跨界地区合作;2016年,广东省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开展珠三角城市升级行动,联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等内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让更多人看到粤港澳湾区发展的机遇。在3月27日考察珠海时,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直言,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可能提速,未来有望成为继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一体化之后的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

“湾区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如建设得好,能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作用。”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黎智明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大,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加上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具有较大的辐射带动力。

为此,黎智明建议,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粤港澳地区共同编制规划,从国家层面发力做好顶层设计和沟通协调工作,统筹配置资源,科学全面有力推进。

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广东省委会副主委闫小培同样看好湾区的前景。她在今年全国两会提交了《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建议》,提出创新珠三角港澳湾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由国家层面主导,在“一国两制” 框架下科学设计区域合作协调新机制,并建立国家层面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解决粤港澳跨界合作面临的障碍,促进珠三角港澳湾区城市群协调发展。

让城市分工打破地域束缚

今年3月1日,富士康的一个产业园区在广州增城破土动工。这家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商不仅投下了610 亿元大手笔投资,还带来了全球最先进的显示器技术,让园区一亮相就吸引了全球关注。富士康总裁郭台铭这样评价集团的这一动作—— 从过去的深圳、佛山、中山、珠海到现在的广州,过去近30年沿着珠三角环线高速一步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就是希望创造出每1 元的产值,拉动5到7倍的GDP效应。

在粤港澳大湾区,像富士康这样以广州为龙头、深度嵌入城市群产业链、创新链的巨头企业还有不少。这与许多专家的预期是一致的。闫小培此前就一直担忧,湾区城市群发展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城市间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问题还比较严重。针对这一情况,她建议,明晰湾区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尤其是要遵循城市间协作的客观规律,突破传统的行政区划束缚,理清分工顺序,各展所长,紧密协作。

分工定位如何确定?身处湾区核心地位的广州最受关注。台盟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卢馨建议,广州要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扮演多重角色,不仅是向珠三角腹地经济辐射的“ 老大哥”角色,也是吸纳各项重要成果的“学生”角色。比如广州要向香港学习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进而服务实体经济;广州要学习吸引和激发创新型人才,让众多高校院所的人才成为湾区的“最强智库”。

深圳是湾区经济总量位居第二的城市,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沿阵地。在今年深圳市两会,台盟深圳市委会提交集体提案指出,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天然湾区的良好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打造成“一带一路”战略性枢纽城市。在具体建设中,提案建议将城市建设与湾区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对接,从做好传统贸易和优化外贸结构等方面,进一步做大做强对外贸易。

作为澳门的近邻,珠海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节点。民革珠海市委会认为,珠海的发展应该跳出其城市框架,力争在整个珠江西岸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中谋求更大的发展,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生产服务中心,承担更多的区域和城市功能。

给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从香港大屿山出发,向西经澳门半岛,最终抵达广东珠海市,一条近50公里长的世界级大桥正让这以往的天堑变为通途。这条名为港珠澳大桥的跨海大桥早在1983年就曾由香港建筑师胡应湘提出,2009 年大桥正式开工,预计今年年底通车。

根据规划,粤港澳湾区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布局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业已形成的三条经济发展轴进行,包括:香港-深圳-东莞-广州主轴线以及广州- 顺德-中山-珠海-澳门和澳门-香港两条正在形成的轴线。闫小培认为,港珠澳大桥能够把这三条经济发展轴线联结起来,真正形成“ 黄金三角区”的环状交通网络和经济发展网络,构筑起粤港澳“3小时生活圈”。

“在完善城市群内部快速化通道体系的同时,应科学布局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向外围的粤东、粤西和粤北进行放射状延伸,拓宽珠三角港澳湾区城市群的发展腹地,并进一步拓展向东、向西、向北的出省通道,建设‘一带一路’向南的出海口,建设海陆空综合交通大格局。”闫小培建议。

从事物联网产业的民革深圳市委会副主委游忠惠同样注意到粤港澳湾区建设的机遇。在4月6日出席香港城市大学举办的“ 城市论坛”时,游忠惠作了题为《解码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金钥匙》的发言,把焦点放在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

“人才流动趋势决定湾区格局,湾区的发展依靠引智用才。”游忠惠指出,由于体制机制差异,目前粤港澳三地在人才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上仍存在协作不足和流动不畅的问题,面对国际竞争及挑战,优化整合粤港澳人才建设工作已刻不容缓。

对此,游忠惠给出了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即强化顶层设计和内外联动,加强粤港澳高校之间的合作并构建三地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平台,推进综合研发基地建设,建立多元的代表性交流平台。(黄昌盛)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粤港澳湾区 城市 建设 广东 民主党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