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朴素的阅读才是真的阅读

2017年04月26日 14:53 | 作者:鲁珊 | 来源:武汉晚报
分享到: 

“世界读书日”仅仅过去几天,所谓的节日热点,迅速被繁杂的日常淹没。

有数据显示,拜手机、电子书等新工具所赐,中国人年阅读量终于达到了每年7本,比上年提高了0.02本。

timg

读书正在成为一种艰难的习惯。

在与电子信息对比的今天,第21个世界读书日,早已失去了早期劝导和引领的意味,反与其他纸质事物一道,成为一种过气式的自救——换个角度看,不是有364天可以不读书么?

有人把“儿童是否有阅读习惯”看作一个国家未来强盛程度的指标。这种说法在过去无人怀疑,但在电子信息化时代,却屡屡遭到否定:电子阅读不是读吗?朋友圈不是读吗?订阅号不是读吗?电视朗读者不是读吗——武汉这两天还出现了朗读亭,这文化气质嗖地就上去了。

应当说,越是这样一个电子信息化的时代,阅读越具有不可替代性。真正的阅读,依然是朴素的阅读,它可以有各种介质,比如你在纸上读,或在电子书上读,但它不能以渠道替换,比如电视、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种繁杂的手机推送。

为什么朴素的阅读才是真的阅读?

著名学者麦克卢汉曾在《理解媒介》中提出过冷热媒介的概念,即读者参与度高的是冷媒介,参与度低的是热媒介。借用这个概念,对电视,手机推送以及朋友圈等图文并茂的信息,你只用开动眼睛和耳朵,只管被动接受,根本不用动脑筋。读书不同,你要选择,要控制,要大脑的参与,要想像力以及思考能力。

打个比方,当下热门的《人民的名义》,看电视剧时,你看到的李达康,天然就应当是双眼皮的瘦子,但如果你看的是书,你会自己描绘出一个有缺点的官员形象,一千个人看小说,有一千个李达康,一千个人看电视,只有一个李达康。

这是长期不阅读的后果。

如果你如今看一个长篇的,理论性的文章,已然打不起精神,或者一本非悬疑类的书,很难继续下去,又或者在面对某一个热点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上网看看评论,而不是自己首先做出一个判断,那么很遗憾,你的大脑缺乏运动,正在变成“不阅读症候群”。

现在可以反过来理解,为什么有人说儿童阅读习惯是国家强盛的指标?因为不阅读的人,很难发展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想像力,甚至很难保持想像力。成人也就罢了,儿童可是花朵,在IPAD和手机里长大的花朵,长期不操练大脑的花朵,这能令人放心么?怎么容易让人想起《美丽新世界》里的“伽玛”、“德尔塔”?

当然,事实是大人做什么,儿童就模仿什么,那么艰难的阅读习惯,懒惰的大人们还敢直接甩给儿童吗?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阅读 朴素 手机 读书 电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