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从“工匠精神” 到“中国品牌”的跃升

2017年04月28日 10:14 | 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 

从“工匠精神”到“工匠文化”,从“中国工匠”到“中国品牌”,李克强总理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时代的强音。作为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我们曾无比辉煌、冠绝环宇。然而,历经百年战祸、动乱绵延,面对市场开放、名利诱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度面临窘境。以至于廉价、低端几近成为中国制造的标签,更将称雄世界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淹没在了风云变幻的现代商海之中。

接续文脉,发展所需;求精创新,大势所趋。然而,顺流革新将制造大国改造成智造强国、重树中国品牌的中国梦,离不开工匠精神和中国工匠的坚实支撑。此中,最能展现工匠精神和代表中国工匠的工艺美术,该将如何传承、创新、再续华章呢?

这一年,“工匠精神”备受瞩目

从去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工匠精神”,到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主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整一年,工匠精神从热议走向流行,从各种探讨到渐渐领会,从不断学习到全力追求,虽然短暂而匆忙,但也值得回味和总结。

热词热议 大势所趋

由于是首度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而且是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倡导,“工匠精神”自去年3月后迅速流行,不仅成为制造业的热议话题,而且各行各业都掀起了一股探讨和学习的潮流。以至于各家媒体在总结2016年时发现,“工匠精神”和“洪荒之力”“供给侧”“葛优躺”等一起,从上百个候选语中脱颖而出成为年度十大流行语。

“工匠精神”之所以为国家所提倡,并很快挑动全社会的民意神经,引发举国上下的关注和价值探讨,并非偶然或者一时的风潮兴起。

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正如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2017年3月19日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所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很不平坦,全球经济疲弱有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的原因,推动经济改革发展是实现世界经济复苏的必然选择。”

正因如此,在促进、升级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已是各国公认复苏世界经济的两大动力之下,为参与其中并分享红利,甚至掌握话语权,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回归制造业,实现“再工业化”。如美国实施“先进制造业”战略,德国推进“工业4.0战略”,英国和法国分别实施了“高价值制造”和“新工业法国”战略。而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融入和升级中低端制造环节的进程。有此双重冲击,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也必将依赖创新发展、精工智造。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继续推动结构性改革以顺应上述国际形势。为此,中国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此中,升级“中国制造”,增强其在世界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最为紧迫和必要的时代课题。另外,中国处于经济的转型期,消费升级引领的产业升级,必然以高精尖及创新制造为驱动。

与行业现状而言,改革开放30多年让各行各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浮躁投机、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等弊病。诸多病症的传染范围之广、严重程度和顽固难除,令各界担忧;甚至连最能代表中国工匠、最能充分展现工匠精神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也难以幸免。

正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嵇锡贵在接受《艺术市场》记者采访时所感慨的:“过去几年里,中国工艺美术虽然也有很大发展,但大师代工、虚假炒作、眼高手低、弄虚作假、以次充好、急功近利、沽名钓誉……太多问题,不仅严重腐蚀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匠心独运等许多优秀的传统,更让原本魅力无穷的传统工艺美术蒙尘。”

对此,与嵇锡贵颇有同感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白明说:“‘工匠精神’的实质与核心内容其实是勤勤恳恳、注重承诺、亲力亲为,而今代工之风盛行,连最基本的工匠道义都在丧失的情况下,‘工匠精神’已不复存在了……在我的理解中,‘工匠精神’并不仅仅等同于对师承的盲目遵循,一代代的伟大工匠其实都证明着他们的发展与超越。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越来越缺乏对手艺的忠诚,提倡‘工匠精神’是有必要的。”

大势所趋,潮流所迫,各方所需。以“工匠精神”为概括的时代呼唤,为政府所倡导、各行各业所关注,甚至全民呼应。新一代的ofo小黄车宣称要用“工匠精神”推动自行车制造业的升级,法律界想要“用工匠精神打造民法典”,教育界要“用创新文化来源头培育工匠精神”,互联网要打造“匠心网络”,而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

过往一年,小到一件东西的制造,大到国家管理;从最开始重点关注的制造业逐渐蔓延至其他社会领域的探讨和反思;乃至于网络流行和商业广告语……“工匠精神”的热度不减。

不断丰富的诠释

回顾、总结2016年各界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有学者分不同内涵来解读:作为精神,是立志完美;作为追求,是以质取胜的价值取向及对事业无比的执著;作为品质,是对产品锲而不舍的精益求精,对品牌心无旁骛的打造和维护;作为氛围,是全社会对工匠们的敬意。

也有专家针对个体与整体来区别诠释:从个体来说,“工匠精神”体现在对自己所从事职业善始善终、坚忍不拔、一丝不苟和对卓越与完美的崇高追求。从集体、企业或者行业来说,“工匠精神”是对品牌诚实良好地塑造,对核心价值的建立和坚持,甚至包括让人安心、愉快、舒适消费的体验。

还有研究者以时代划分新旧,认为过去“工匠精神”所强调的传承既是一种实用的选择,又是一种伦理要求和价值判断,以及表现为尊重传统和权威而后外化为规则,又将规则或者要求内化成品格,从而专注刻苦、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谦敬修心等字眼是旧精神的基本注解。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工匠精神”又必须赋予新的内涵,首要是创新和突破,而这背后是一种关于“改变世界”实践的决心和力量。由此,个人崛起无疑是当代“工匠精神”更为突出的特征之一,另外还有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精神、合作共赢的共享精神等。

虽然中国的艺术界向来厌弃“匠气”“匠艺”,但对工匠精神的呼唤同样迫切,所以诸多名家在不同的场合对其也发表过独到的见解。

如中央美术学院(微博)教授邵大箴认为:“文化艺术创作,尤其是造型艺术创作,都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给我们的启发是,艺术家不能满足于只是发挥自我的个性、灵性、想象力、创造性,还要有扎扎实实的功力。功力和修养是两个翅膀……‘技’和‘道’是中国古代文人反复强调的,由‘技’入‘道’,是说由技术逐渐走向精神的层面。艺术只有‘技’、没有‘道’,就达不到精神境界,只是手工、技能、技巧,缺少精神性就只是一个工艺产品。工艺产品里面也有精神性、艺术性,但是它与艺术领域有着不同之处,不是纯粹的艺术。艺术品与普通产品和一般的工匠作品都要有‘工匠精神’,但它们的艺术性、精神性高度不同。”

但他同时也认为:“作为艺术家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充分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工匠精神’并不完全涵盖和代表想象力、创造性,艺术的灵性、修养、格调、趣味。艺术家不能满足于只是发挥自我的个性、灵性、想象力、创造性,还要有扎扎实实的功力。我们现在提倡‘工匠精神’要防止片面性,艺术家要有一定的技艺练习强度和投入,还要有灵性、有修养、有品格,两者结合才能体现艺术家的‘工匠精神’。”

而在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看来,完成一件作品必须要有坚实的技法作为基础,“从‘技’到‘艺’,再生发为‘道’,不能简单地说哪个层面高、哪个层面低,有时候‘技’既是基础,又是思想与智慧的体现。”匠人执著、求精的精神是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历代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体现着“工匠精神”。更重要的是,“工匠精神”首先要有对客观事物、对创作对象的恭敬,除了通过扎实的学习掌握技法,还需要下大力气去研究创作对象,去摸索、尝试、修正,最终实现精神的表达,完成尽可能满意的作品。

如果说自2016年3月后的一整年,举国上下关注“工匠精神”的重点在于认清形势、把握必要性后的如何诠释和怎样培育;而自今年3月之后对“工匠精神”的重读,则是结合“工匠文化”“中国工匠”和“中国品牌”,更精深系统的理解,更全面科学的总结,更长远有效的规划。

要将精神定格在哪儿

然而,再丰富的阐释也需要总结,纷繁的演义更有必要归纳。所以,对于“工匠精神”的时代注解,既需要像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表示的“我认为它不是纯技术性的工匠,它还应当有批判的能力,有使命的担当,有哲学的思考,有诗性的品质……最终慢慢成为广大公众共同的内在追求和行为自觉”,更需要像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在接受本刊专访时所说:“工匠精神是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所以要系统地研究和阐释。如果是像2016年流行的很多解释,那就显得太过单薄。”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工匠精神 中国品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