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7"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丝路联姻>人文联通 人文联通

你可能不知道,这些民俗竟然跟“一带一路”有关

2017年04月28日 15:39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宋君毅)延续千年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在漫长的交往中,中国人民与沿线各国人民文化交流频繁,对彼此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近日,记者来到泉州市,寻找那些与丝绸之路有关的民俗风情。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在唐朝,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刺桐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在千百年的对外交往中,泉州形成了诸多独特的习俗文化。

戴在头上的鲜花,蟳埔女的特色头饰“簪花围”

在泉州,蟳埔女习俗颇具特色。蟳埔女亦称蟳埔阿姨,与惠安女、湄州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主要分布在泉州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社区等地,蟳埔女习俗包括生产、生活习俗、居住习俗与民间信仰,构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情,别具一格。

在蟳埔社区,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里的妇女头上盘带的鲜花头饰。数十朵小花一圈圈盘在头上,非常漂亮。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种头饰叫“簪花围”,是蟳埔女的特色头饰。

“簪花围”制作上非常有讲究。一名正在盘制“簪花围”的妇女介绍说,首先要将头发盘于脑后,系上红头绳,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鲜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环,再以发髻为圆心,圈戴在脑后。接着在髻心周围、左右对称插上几支大红、桃红艳丽的簪花、绢花或鲜花,再插上金或银制成的双脚发钗或梳子,这样,一个完整的“簪花围”就做好了。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簪花围”一般用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装饰。有资料显示,这些鲜花在宋末元初由阿拉伯商人蒲寿晟最先移植而来,后流入民间成为蟳埔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贝壳盖的房子,蟳埔的民居蚵壳厝

记者看到,蟳埔社区的房子墙壁外面镶嵌着大量蚵壳。大面积的灰白色蚵壳与花白色花岗石、红色砖构成一幅色彩对比强烈、富有美感的图案,十分好看。

当地人说,这种房子叫蚵壳厝,是蟳埔人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是蟳埔的一大特色,它传达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精湛技艺,更是“海洋文化”的历史见证。

蟳埔社区宣传委员庄群告诉记者,蟳埔蚵壳厝的大蚵壳并非泉州本地所产,而是宋元时期古刺桐港的远洋商船从非洲东海岸运过来的。那时,商船满载着泉州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物品从刺桐港出发前往波斯湾一带,最远可到非洲东海岸。空船返航时为避免船体失重,便将散落在异域海滩上的大蚵壳搬上船,以稳船身,停泊刺桐古港后就近抛弃。由于当时物资贫乏,当地村民就地取材,以异域大蚵壳当建筑材料,建造房屋。

来蟳埔,不可不知道的妈祖信俗

妈祖,是闽南、台湾,以及东亚等地信仰的海神,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

蟳埔社区老人协会会长郭瑞国说,“讨海行船没三分命”。蟳埔人以海为生,把平安寄托于神明庇护,因而“祭拜妈祖”的民间信仰浓烈。目前全社区共有宫庙十几座,其中以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顺济宫妈祖信俗最为兴盛。

据了解,每年正月廿九(添香)、三月初九(妈祖回湄洲谒祖)、三月廿三(生日)和九月初九(忌日),这里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郭瑞国说,祭祀一般要热闹三天,第一天一早,女人们就在宫中拜亭中放一张“八仙棹”排满了“五果”、“六味斋”,点上红蜡烛,敬“天公”。老妇人早早来到妈祖宫前,忙着搓“红丸子”、煮面条,为妈祖祝寿、为自己添“彩气”。第一天全村每一家都要出“菜碗”到妈祖“烧金”,然后捐款或“添油”,聘高甲戏团来演戏。

据了解,正月廿九妈祖“添香”也是村庄的平安日,凡蟳埔境内的人家,有生男孩的、建大厝的、造新船的都要送上二捆柴或是送鞭炮到妈祖宫去,然后堆成高高的焰火台,傍晚开始点火。这时一边放“焰火”一边看戏,戏演完后,柴也快烧完,每户人家要带一些炭火回家,以添“彩气”、求“兴旺”。

天色渐晚,记者正要走出蟳埔社区,猛然看到顺济宫前一队外国友人正在参观,不时与当地人交流。“数百年前,来自丝路各国、操着不同语言的商人们应该也在泉州街头摩肩擦踵,互通有无吧”,记者心想。

今天,泉州又一次投入到“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潮中,南音、木偶戏、海上丝绸之路精品文物展等文化团组赴“海丝”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展演;举办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外戏剧展演暨第六届中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潮起东方,韵味远扬。

蟳埔人的故事,正在奏响新的嘹亮乐章。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民俗 一带一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