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学院书画学院

黄山画派:形成于晚明 四百年来持续不衰

2017年05月02日 11:20 | 作者:徐建融 | 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 

中国画以山水画为大宗,而山水画以黄山画派为巨镇。这里的“黄山画派”,不仅指长期生活、活动在黄山地区的画家所形成的流派,更指各地的画家以黄山为母题所形成的流派。

黄山画派形成于晚明以降,直至近世,四百年来持续不衰,画山水的,初学也好,名家也好,张大千、黄宾虹、贺天健、钱瘦铁、陆俨少、谢稚柳、刘海粟、李可染、钱松喦、宋文治、应野平,几乎没有不画黄山的。而晚明之前的山水画史上,尤其是宋元的山水画史上,基本上没有画黄山的。郭熙《林泉高致》历数山水画家应该“饱游饫看”的名山,泰山、嵩山、华山、衡山、常山、天台、武夷、匡庐、雁荡、岷峨、巫峡、天坛、王屋、林虑、武当,却没有黄山!是不是因为晚明之前,黄山未曾被发现、被开发呢?所以画家们不知其名而不到其地,而晚明徐霞客发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后,黄山的名声大振,所以引起画家们的关注而趋之若鹜?

并不是的。黄山的被发现、被开发,早在唐代便已引人注目,歌咏它的诗文不少,尤以李白的《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最为著名,“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此外还有《夜宿黄山》、《招隐黄山》等,皆为名篇。李白之外,贾岛、释岛云,宋则有焦炳炎、王十朋、范成大、张可久,元则有汪起莘、吴黯,名家名篇不可胜数,尽黄山奇谲诡丽之胜,被广为传唱。“诗画一律”,黄山既以奇谲的风采吸引了大批的诗人,按理也应该吸引大批的画家前往览胜,然而却没有。宋元的山水名家有没有到过黄山呢?不知道,但唐棣却长期在黄山地区任小官,他的山水画,竟也没有一幅是画黄山的!

这里的原因何在呢?用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的观点,诗的形象是非视觉的,所以可以写“丑”的形象,而画的形象是视觉的,如果画“丑”的形象会引起观者心理的不快。晚明以前的文化以儒学为主流,儒学的文艺观是“温柔敦厚”而不语“怪力乱神”,亦即执正驭奇。黄山的景观,以一字概之便是“奇”,而不是“平”和“正”。诗以其非视觉的形象,所以不妨描绘黄山的奇谲诡丽;而画以视觉的形象,必须排斥“奇峭”的形象而取平正的形象,在江南画派,便是“平淡天真”,在北方画派,便是堂堂端严。宋代的人物画中,贯休、石恪、法常等描绘奇怪粗野的形象,尚且遭到贬斥,被认为“粗恶”,只可挂在僧舍酒肆之中。则山水画家们不画黄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从晚明以降,异端邪说颠覆了儒学的中庸思想,个性的解放尤指向“怪力乱神”的尚奇斥正,不仅文学的题材多“拍案惊奇”,绘画的形象也多取怪诞,陈洪绶的人物,八大山人的花鸟等等,无不如此,则山水画家对黄山的情有独钟并趋之若鹜,弘仁、石涛、梅清等等,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徐霞客的推广,徽商的助力,最根本的原因,正在“尚奇”。

在西方,古典艺术尚美而斥丑,以美为“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到了现代艺术反转为尚丑而斥美。这一反转的文化思想互动于尼采、叔本华的“上帝死了”而放纵个人的意志。在中国,古典艺术主正而辅奇,以正为“天下为公”的“大道”;到了现代艺术反转为尚奇而斥正。这一反转的文化思想互动了李贽“不以圣人是非为是非”而解放了个人的欲望,极而为文人无行。而把丑改造为审丑而成为审美之外的另一种“美”,把奇改造为审奇而成为审正之外的另一种“正”,则是后人的事情了。如果说,毕加索等是以丑的形象完成了另一种“美”的形象创造,那么,石涛等正是以奇的形象完成了另一种“正”的形象创造。


编辑:杨岚

关键词:黄山画派 黄山画 以黄山为母题 绘画流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