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民盟徐向东:荡河湖之污 还清水于民

2017年05月04日 09:46 | 作者:徐向东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上月,河北、天津等地发现多处污水渗坑,其渗坑面积之大、存续时间之长,令人触目惊心:如此大规模的污水渗坑缘何长期存在?其危害有多严重?笔者注意到,近日全国政协召开的“水污染防治法修订”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有委员提出,以前的治理思路是以排放标准为基础控制,现在则应以水环境容量和纳污能力来控制污染,因为即使污水排放达标,也不代表情况乐观,因为“污水处理后还是劣V类水质”。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首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充满了人民对美好家园的憧憬,勾起了多少人的美好回忆?然而今天,下河游泳成了一种勇气,鞠一捧清水扑面多半只能在电视广告里才能看到,有的地方甚至只有一种水:劣V类水。有些地方的“大水坑”,臭气熏了几年。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决定全面推行河长制,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重要意见,我国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和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每条河流要有“河长”。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治水的力度在加大、速度在加快、投入在加重。它的背后,是产业的升级、是环境的再造、是民生的改善、是干部作风的转变。如何把这项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真正落到实处,是当前面临的首要关键。

一是能者上、庸者下,打造“狮子型”治水铁军。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四级“河长”选择上,各级要通过良好的组织用人导向,要把压任务“要他干”的被动模式,转变成“我要干”的主动请战模式。要把“往上看”汇报总结材料比去视察的领导还快回到办公室的“循吏”,换成“往下看”走在湖边河头“撸起袖子干”的“狮子型”干部。让“河长”成为组织上培养干部的“登阶石”,锻炼干部的“磨刀石”,检验干部的“试金石”。让能者上,庸者下。打造一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抓到底动真格,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狮子型”治水铁军。今年是换届之年,要抓好衔接,化解新老交替之际,老的不好管,新的不便管等各种潜在顾虑。河长可以换届,治水不可以换届,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是摸底数、广发动,打造透明治水模式。在深刻认识全面推行河长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同时,更要辩证地看到河湖治理的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既要有大干快上、三年河湖要换新天地的雄心壮志,也要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清晰认知。“河长治水”能否妙手回春,依赖科学的决策,依赖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方案、考核机制要充分酝酿后出台。深入调查研究依赖广大群众,哪里有排污暗管,哪里有河道违章,哪里有污泥浊水,谁最清楚?群众最清楚。“河长”治水首要是相信群众、善于发动群众,打一场治水的人民战争。把人人都是排污者变成人人都是治污者。同时,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积极发挥两代表一委员的民主监督作用,当好“河长”小帮手,按照“就地、就近、就便”原则,综合运用视察、调研、协商、提案、社情民意等多种方式手段开展“查、找、督”工作,让他们在监督中有事做、有话说、作贡献。

三是抓源头、重保障,打造立体治水体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前各地广泛运用的清水冲刷补源,实质是不得已的污染物转嫁应急治水措施。想要剿灭劣V类水,治水必须向深一度迈进,要管好“主动脉”大江大湖的两大补充水来源,也要治理作为“毛细血管”的各类小微水体和污水处理厂。然而我国污水处理厂一级A排放标准出水,仅相当于地表水劣V类,污水处理厂出水成了高要求河湖水的污染源。建议参照北京A标准,抓紧修订《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将小微水体整治和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提升纳入考核。北京市的经验证明,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并不会显著增加成本并可大幅减少污染排放,甚至污水可变为新的水源。良好的保障是成事之基,想要打好“拆、截、清、封、防、调”系列组合拳,运用遥感影像、实时监控、飞行检测等新技术多手段,必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尤其对于基层一线当“河长”干活的同志来讲,工作方案到位、责任落实到位、考核检查到位都比不上规划到位、项目到位、资金到位。

有理由相信,随着河长制的推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将不再是憧憬。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浙江省委巡视员)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河长 治水 河湖 清水 民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