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五一劳动节随想: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2017年05月04日 09:58 | 作者:本性法师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源于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的大力倡导,其彰显禅宗对劳动的态度,即不劳动者不得食。

禅宗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农禅并重,或农禅并举,也可以称农禅合一,为丛林本色。而农禅并重的核心要义即“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不仅是戒律规范,亦是生活方式;不仅是思想理念,亦是道德高度;不仅是修证方法,亦是信仰境界;更是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纯朴精神在禅门的生动体现。因为农禅并重,禅宗与中国文化更融通融合了,更本土化中国化了。而这农禅并重的“农”字含义,即劳动之义。

赵朴初大德关于中国佛教有“一个思想,三个传统”说,即“人间佛教思想”、“农禅并重、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传统”,这是中国佛教的历史进程与未来方向。其中,农禅并重是人间佛教的最根本体现。今天,我们坚持与引导宗教传承与发展的中国化方向,其中,坚持与引导走人间佛教之路则是关键。可见,农禅并重思想及其实践在昨天、今天与明天的中国佛教传承与发展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

佛教讲无常,自身命运也一样,历代有兴衰。历史上,也曾遭遇“法难”,遭受压制与摧残。但历代“法难”,禅宗所受影响相对较小较少,这就因于农禅并重这传承与发展大旗之佑。因为农禅并重,禅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减少了对社会的依赖,减轻了对社会的负担,更是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物资丰富,宗教消费之余,节省下来的,还可以慈善布施方式改善地方百姓生活。还因劳作,身体力行,深刻体会,了知“粒米大如山”,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倡导实践惜福理念。

有人以为,农禅并重只是禅宗为了适应社会而作出的妥协举措,与宗教修行无关。其实,这是误解。农禅并重既是佛教传承与发展方略;如前所说,也是修证方法与信仰境界。

于禅门寺院,在弘扬与实践农禅并重思想中,有项丛林制度,即“普请”,这普请也叫出坡。普请即普请大众,上下合力,共同劳动。因为普请制度,所以,禅宗丛林,往往是丛林农庄化,禅修劳作一体化,这打通了禅修与劳作的隔墙,劳作即禅修,“搬柴送水无非佛事”、“舂米做饭正好参求”、“垦土诛茅运薪汲水,皆是道田也”,巧把尘劳作佛事。也就是,打通农禅即打通农作与禅修,即打通身心,使农禅并举成为身心兼修。因为身心兼修,所以福德具足,所以天人合一,所以内外和谐。许多禅师因为农禅并举,从而明心见性。如:布袋和尚,因为插秧而悟,作偈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智闲禅师因为听到香严禅师除地时瓦砾击竹的响声,从而开悟,他作偈说: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该偈境界为沩山灵佑与仰山慧寂所验证印可。

历代禅僧在农禅并重上,不仅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如:东晋道安,赍径入田,因息就览。唐代普愿禅师,于池阳南泉山建庵,开垦荒山,辟为良田,达30年之久。唐代普光禅师,围海建堤,填地造田,几千余亩,名广利庄,年收入千斛之多。宋代维溪禅师于福州长乐县以九年时间截流12条小溪,筑堤801丈,灌溉农田40顷。不仅中国禅僧如此,外来禅僧也一样,如:南朝罽宾国沙门昙摩蜜多,译经之余,植柰千株,开园百亩。翻开中国佛教高僧传记,我们常可见:黄蘗开田,沩山摘茶,石霜筛米,云严作鞋,临济栽松,仰山牧牛,雪峰蒸饭,云门担米,玄沙砍柴等典故。

农禅并举之路,中国佛教走了两千多年,被历史验证,是符合中国教情,符合中国国情的。

禅宗走上农禅并重之路后,“天下禅宗,如风偃草”,有人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我说,天下名山僧建多。因为农禅并重,所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寺安僧,弘法利生了。今天,时空变化了,但世界、人类、社会、自然、佛教的根本性质没有变化,农禅并重,还是我们佛教健康传承与发展的大方向。虽然,这农字这禅字的内容形式更宽泛更广义更丰富更多元了。

古语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佛子有责。国盛教兴。为庄严此国土,利乐众有情,在举世共度2017年五一劳动节之际,谨作此文,以为庆祝。

(作者系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建开元寺方丈)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佛教 中国 禅师 禅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