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杨明生:突破垃圾围村需要政府投入

2017年05月09日 15:47 | 作者:杨明生 | 来源:中国环境报
分享到: 

作者:湖北省宜城市城乡建设局 杨明生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漂亮的新农舍如雨后春笋。但部分村落的环境却未见明显改善,尤其是垃圾围村现象比较严重,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成了农村的“天然”垃圾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3个滞后:

第一,观念滞后。部分基层干部群众环境意识不强,对农村垃圾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

第二,治理滞后。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大部分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处于空白状态。农民群众作为垃圾制造者本应承担垃圾处理义务,但由于相关法规制度及运作机制不够完善,农民群众的力量难以聚集起来,导致农村少有垃圾收集处理系统。

第三,监管滞后。目前,我国针对农村垃圾治理的相应规定只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中,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基层环保机构力量薄弱,很多乡镇没有配备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

纵观全国,垃圾围村现象并不罕见。住建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目前约有6.5亿常住人口,一年可产生约1.1亿吨生活垃圾和逾90亿吨生活污水。其中,约有0.7亿吨生活垃圾和70亿吨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随意排放。虽然我国2014年已启动农村生活垃圾专项行动,但垃圾围村形势依然严峻。

142_27980_b70e11ef86cb1e0

要走出垃圾围村困局,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立法先行,强化制度保障。农村垃圾处理与防治是一项艰难复杂的长期任务,有必要进行专门立法。在短期内无法完成国家级立法的情况下,地方立法可先行先试。各地可以制定适宜本地的农村垃圾治理办法,在对治理农村垃圾污染起到很好推动作用的同时,还能为以后国家层面的立法提供经验。为避免出现管理较严格的省市向管理不严格的省市、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流转垃圾等情况,不同地区在制定垃圾处理标准的时,不宜差异过大。

三管齐下,破解资金难题。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农村垃圾处理的关键所在,需要地方政府、市场和乡村三方共同发力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其中,地方政府和市场发挥输血功能,乡村要自主发挥造血功能。从地方政府层面看,农村垃圾处理投入欠账较多,需持续加大投入,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倾斜。通过税收、金融、用地等多种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从市场角度看,可以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拓宽乡村垃圾治理资金的筹集渠道。从乡村角度看,可结合自身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和绿色有机食品,让广大村民在环境保护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推动村民自愿维护乡村环境并缴纳一定的垃圾处理费用,实现乡村的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

源头治理,推广分类减量。破解农村垃圾处理难题的核心工作应该放在分类减量上,只有持续努力地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才是解决垃圾问题的出路。垃圾分类的方法要科学,可操作性要强,才能真正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目标。垃圾处理可采取分类减量—清运回收—无害化处理的模式,结合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和资源回收系统制定分类细则。配备专门收运工具,建立分类存储设施,对收运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发动专业人员引导村民。

因地制宜,探索处理模式。由于农民居住分散,垃圾统一运输成本高昂,城市垃圾集中处理模式很难复制到农村。要结合乡村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处理模式。如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农村可采用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偏远农村可探索适合分散、小型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依据建设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科学确定垃圾转运模式。如县域面积小、垃圾量小的县市,可采用直运模式,从村收集站统一直运到县市级垃圾填埋场,乡镇不设转运站。垃圾量大、经济发达的县市,可逐步减少村收集站,农村垃圾直接送往镇转运站,统一中转运输到县市级垃圾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垃圾 政府 新农村 政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