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章义和:思政课应更“接地气儿”

2017年05月10日 10:12 | 作者:章义和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自2005年思政课课改新方案实施以来,各高校都很努力,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不喜欢上思政课,思政课受专业课排挤,思政课任课教师不被人看重。

思政课教师的委屈反映出高校思政课的定位问题。有一种要不得却是普遍存在的观念,即认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与其他部门和教师无关。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高校中各个教育单位各自为政,形成不了教育合力,甚至存在相互消解的现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仅靠个别部门或部分教师就可以完成和实现的,而是需要高校各个部门和全体教师的配合协作和共同努力。建议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注重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和严肃性。思政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应怀有崇高使命感,更新教学思路,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使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日常活动的支配力量,承担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功能;专业课教师虽不是直接从事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但应清楚在课程教学中所呈现的“三观”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书育人,做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结合;学校管理部门应落实管理育人的理念,多方协同,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高校思政课的问题之一是教学内容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充斥大量说教,无法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依然是党史的政治性叙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通篇皆是理论,或重要会议精神、领导人重要讲话等。这样的课程学生不信,教师心虚。希望组织相关专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政课的课目和教学内容重新建构。就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来说,并不是单纯令学生掌握理论和重要会议精神,而是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既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和努力方向,更要直面现实的理论困惑与实践困境,指导学生了解国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多接一些地气,多讲一些问题,以具体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真正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相关研究发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最喜欢的思政教育形式。教育部和各高校应在这个方面多动脑筋,多花力气,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最终体现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既准确掌握一定的科学的政治理论,能够运用适当的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涵盖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向上的政治生活情感体验等不可或缺的内容。可目前各高校所进行的思政教育考核与评价和这一教育目标是不尽相符。实际上,课堂内的任何考核都不能准确反映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一方面,不得轻易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政治素质的考核与评价,但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基本特征和动向,并适时引导。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和内容设置多种考核形式,可以适当引入心理学、社会学的一些测试方法,不宜采用标准化考试。对教师的考核同样需要作出改变。目前,不少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依赖于学生的打分。从实际情况看,那些受学生欢迎的、喜爱的老师,多数是因为其上课幽默风趣,因为其贴近学生心理,多讲故事少谈理论;还有一些老师无视我国社会实际,不加分析地运用西方的学术观点批判当下中国实际,甚至毫无根据地大肆批判经典理论,因观点绝对、针砭时弊而受到学生欢迎,这样的好老师评价标准,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相悖的。那么,应该如何客观评价思政课教师的绩效呢?任何单方面的评价都是不可取的,也没有绝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只能综合多方面的评价,如学生评价、专家组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与评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连接点,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连接点。目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从实际操作,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与评价都还是一团乱麻,建议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研究。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思政课 学生 教育 高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