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调研 调研

全国政协“加强垃圾无害化处理”调研综述

2017年05月11日 15:15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11日电(王硕)目前,垃圾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要问题。“垃圾围城”、“垃圾围村”、“垃圾下乡”以及一系列和垃圾处理相关的邻避困局都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彩C2017-05-11zx501_P_1_420_510_1398_1085

在去年12月2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到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如何更好地推动垃圾分类,破解垃圾处理中遇到的难题,这也成为2017年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为准备这次双周协商座谈会,更好地查实情、寻差距、觅良策,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加强垃圾无害化处理”调研组精心选取了在垃圾处理中已探索出相关经验的广东、浙江、山东三省开展调研。

“小小垃圾涉及国计民生,对待垃圾的态度其实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在调研前的准备会议上,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常委、人资环委副主任张基尧如是说。

抱着这样的使命感,在10天的时间里,调研组成员们不顾疲累,在3省9市深入近20个调研点开展调研,并召开10多场座谈会,与各方交流看法。

通过这些努力,调研组希望了解地方经验与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寻找公众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垃圾治理之路。

不断增加的垃圾

生活垃圾的不断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给出的数据显示:与2014年相比,2015年全国城市垃圾清运量增长6.7%,同比增长率提高了近1倍。

在3省9市的调研中,这个问题也被不断提及。

浙江省近五年垃圾生产总量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深圳市年平均增长5.6%;广东省一天产生的垃圾量可以平铺天河体育中心足球场4米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除了传统生活垃圾持续增加,各类消费品过度包装和外卖、快递等新兴行业的兴起,也都进一步促使了垃圾围城、垃圾围村情况的出现。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却是垃圾末端处置能力的欠缺。

“浙江省大部分设施都处于满负荷或超负荷运行状态。日均处理量超出设计总处置能力约6000吨。”

“广东省某个垃圾填埋场建立时,是按可以使用几十年标准设计的,但现在刚刚10年就满了。”

此外,受垃圾末端处置设施“邻避效应”的困扰,相关处置设施建设选址难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最头痛、最棘手、最难协调,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调研组了解到,深圳市近十年只建成了老虎坑垃圾焚烧厂二期一个项目;东部的一个环保电厂前后历经十年,多次异址,2016年才开始正式动工建设。

青岛市2002年在建设小涧西处理园区时,周边仅有小涧西村村民提出意见;2016年拟对相关设施进行扩建时,涉及三个区(市)的10余个村庄均提出了有关诉求,致使项目建设进度始终无法达到预期……

不仅是增量,还有庞大的存量垃圾面临治理难题。

在东莞调研时,东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创业反映,因为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起步较晚,东莞数十年已经积存了近2000万立方米存量垃圾。虽然从2007年起,东莞已在国内率先推进存量垃圾治理工作,目前已清理整治了40多个简易填埋场。但距离全部无害化处理、填埋场生态修复等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早期填埋场多位于农保地、林地等区域,涉及填埋场土地性质调整、设施选址落地难等问题,加剧了问题解决的困难。

“据测算,‘十三五’期间,需要新增处理设施能力38万吨/日才能满足要求。”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杨海英认为,按照目前的布局状况,急需加快相关设施建设速度。

排斥焚烧更多缘于不了解

目前垃圾终端处理的方式主要分为填埋、焚烧。其中对于焚烧的争议尤其多。

在调研经过的几个省市中,均曾出现过垃圾焚烧项目建设在当地群众强烈抵制下先后受挫的经历。甚至有些人谈焚烧色变。

但不采取焚烧,垃圾又该怎么办?

广州的情况就是一个缩影。据悉,目前广州生活垃圾约84%靠填埋处理。随着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广州市各大填埋场已陆续填满封场。随着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选址困难加剧,如果再选择填埋,“垃圾将无处可填。”

“也许不少人对垃圾焚烧还存在疑虑,但综合比较下来,是现阶段不得不选的方式。”调研中,一位专家的话让委员们深有同感。

更为关键的是,焚烧是不是真如一些人所说,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调研组来到广州市第一资源热力电厂。碧草青青,干净整洁的厂区让人很难将这里与垃圾联系在一起。走进工厂,全密闭式的工作车间、先进的工艺技术,不但没有任何异味,还让人感受到现代化高技术带来的震撼。

顺着通道进入中央控制室,一整幕墙的监视器上显示着垃圾从进入垃圾池、投入焚烧炉到在炉内进行燃烧的全过程。

对于公众最关心的二

口恶

英问题,技术人员告诉调研组:它并不是垃圾焚烧的必然产物,只要炉内温度保证在850℃以上,并且所产生的烟气在燃烧室内停留2秒以上,二

口恶

英就会被完全分解。

除了二

口恶

英,厂区通过脱硝、活性炭吸附等步骤,逐步去除一氧化氮、重金属颗粒等物质;并在催化剂作用下,将燃烧后产生的氮氧化物还原成氮气和水,最终达标排放。

在烟气出口处,该厂设立了环保在线监测装置,其监测数据实时显示在厂区门口的大屏幕上供公众监督。

国企是这样运营的,是不是民营企业会有所放松?有人会存在这样的疑虑。

一路走来,在温州伟明环保有限公司、在深圳朗坤环保集团……这些民营垃圾处理企业花园般的景致、先进的技术、严格精细的管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烧与不烧其实并不是技术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凌振国表示,“关键在于配套的环保监管、企业运行、公众参与、社会监督能否让先进的技术真正得到运用。”

据调研组了解,深圳等地正在大力推进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的建设。预计2018年,有望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此外,深圳做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现有的垃圾焚烧处理厂进行改造,在污染控制、景观形象、功能完善、运营管理、社区回馈方面不断提升。未来这些垃圾焚烧厂将进一步成为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的环境友好型公益设施和宣教基地。

对于邻避问题,全国政协人资环委驻会副主任高波的看法获得了委员们的认同:“要逐步建立与完善垃圾处理生态补偿机制,对主体、对象、方式、范围、标准等要素予以明确。”

全国政协常委吴晓青建议,通过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等活动,加强舆论引导和科普宣传,消除公众对垃圾处理的疑虑。

垃圾分类17年“不尽如人意”

除了进行焚烧或填埋、堆肥等处理,让垃圾“减量化”才是破解垃圾难题的根本。

垃圾分类是促进减量化的重要手段;同时,针对有些人认为的我国垃圾组分不适宜焚烧,提出“只有在垃圾分类后再进行焚烧”的观点,从2000年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8个城市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拉开了我国垃圾分类收集的序幕。

现在17年过去,调研组发现,虽然各地都进行了相关探索,但总体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分类质量不好、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源头减量动力不足的问题。

混运问题也时常被提及。“我在家仔细地分清楚了,结果环卫车辆收运时却混在一起运走了,这样分有什么意义?”全国政协委员聂振邦说出了大家的感受。

全国政协委员黄国柱认为,城市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政府、街道、社区、物业和居民等多个责任主体,需要齐抓共治、合力推进。“但目前各方主体权责还不清楚,全民参与机制不完善,垃圾分类缺乏有效监督。”

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鲍伦军告诉调研组:“其他部门认为垃圾分类都是城管的事;基层的街道居委会认为这是‘多出来的任务’,给他们找麻烦;老百姓认为这也不是自己的义务,分类了就需要给鼓励、给钱……在一定程度上,垃圾分类已然成为一个各方互相指责的循环……”

“除了政府的管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记得,垃圾不是政府产生的,是我们自己产生的,我们必须要有这种担当的责任。”全国政协委员孙步新建议,“国家层面应研究理顺价格机制,通过价格杠杆调节公众行为,引导公众形成良性的垃圾减量、资源化利用的意识和行为。”

不过,一路走来,一些地方的探索经验也让调研组成员们心中燃起了希望。

“垃圾虽小,但却非常重要。凡事最怕‘认真’二字,下一步在总结地方经验基础上,通过统一认识,真抓实干,垃圾分类一定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全国政协委员王云峰说。

垃圾资源化利用要解决出路问题

“垃圾是被放错地方的资源”。在调研中委员们发现,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想要真正实现,需要建立在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之上。

然而,我国现在面临的却是城市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日渐萎缩,废旧物资回收与生活垃圾清运网络脱节割裂运行的窘境。

调研组了解到,目前越来越少的可回收物进入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对垃圾处理设施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铁皮回收1.6元/斤,去年是3.2元;一个床垫25-30元;很干净的白色塑料才卖到0.3元/斤……这样的价格谁来回收?”陈创业说,随着可再生资源价格不断走低,回收成本不断升高,很多人和企业都退出了可再生资源行业。

以杭州为例,2016年,受环境整治和行业不景气影响,主城区回收企业及在册登记的回收网点关停了100多家,回收量同比下降约40%。

同时,即使是回收价值较高的垃圾,由于对再生资源流通市场和处理企业的监管不力,这些垃圾也大部分流入到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对环境污染大的“作坊式”企业中,处于一种粗放型、二度污染型的资源重复利用状态。

一些城市虽然也在通过供销社为主体逐步完善回收网络,但据调研组了解,“效益并不是很理想,往往需要政府兜底才能勉强维持生存。”

针对这些问题,张基尧认为,“应大力推进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两网融合’。”在目前市场机制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的状况下,“需要加大对可利用资源回收及垃圾处理设施补偿、土地税收等政策扶持。”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垃圾 调研 分类 焚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