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现场头条书画现场头条

体悟马远《水图》:智者乐水 形神皆备

2017年05月12日 14:23 | 作者:陈文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12日 电马远的《水图》描写了12种不同季节气候下、不同地域的水势,画家从水纹入手,状写江河湖海,水之灵动柔韧的神韵,或激扬、或平静、或疏朗、或急切、或开阔、或震荡……这批作品因为是“课徒稿”的缘故,可能更加侧重形式的要求,因此,很多人都迷惑于其中的“形”,而忘记其内涵的“神”。本文作者归纳分析了《水图》这幅名画创作时的主要思想观念,从中找到深入理解这幅名画的线索。


14

15

16

17


智者乐水

庄子说,道在瓦砾之间,道如空气,无所不在,我们日用而不知,四处寻觅,入深山修行,出世间寻法,来回折腾,还不如放下自己的杂念。初读《水图》便有此感,观之可以豁然开朗,启动自己心中那久存的灵性,即所谓“四处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却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所以,首先请安静下来,深呼吸,体会下新鲜的空气在身体中流动的感觉,然后欣赏《水图》。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是山的血脉,无水,山不活。所以,在中国山水画里,画水最难,一如人物画中的点睛之笔,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不可或缺。

当年,信陵君救赵,侯嬴说“屠者朱亥可与俱!”朱亥,市井屠夫而已,然而信陵君非此人无法办成却秦救赵的大事。故所谓智者,看似不过是“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的普通人,实则荣毁不能动其心,贫富不能伤其本,是君子所以能成就自己的根本所在。

水也是如此,焕然则天下皆知其动,寂然则路人可以为鉴。是以君子寓意于水,遇水必观,不过比德于水之神韵而已。

水之神韵在灵动和柔韧。审时度势,顺势而下,无孔不入,焕然天地之间,所以堪称灵动;恬然自守,不激不扬,动静有道,滋养万物生灵,所以称之柔韧。因其柔韧,生命力强,所以才能灵动;因其灵动,适应性强,所以才能柔韧。

马远的《水图》大概就是从这两个角度去描写不同的水势的。当然,灵动中有柔韧,柔韧中也见灵动,两者实际上不能机械地分割。毕竟,灵动也好,柔韧也好,都不过是水德的外显。

不过,说到底,水德如道,“道,可道,非常道。”一定要讲具体一些,笔者也只能瞠目结舌,无话可说。

无论如何,观看《水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绪,关乎马远对于文化的理解,古意盎然,沉静多致,绝对是中国书画历史以来的经典,具有明显的文化传承。

形神皆备

马远,生卒年月不详,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其曾祖、祖父、父亲、叔伯、兄弟、儿子,及其本人都是南宋画院待诏,可谓绘画世家,以佛像为名,被称为“佛像马家”。马远本人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着非常了不起的贡献。

马远的山水画始承家学,后学李唐,然后自出新意,构图放弃了全景式图写,多用边角形式,以点带面,以少映多,有“马一角”之称,是南宋“翰林图画院”的佼佼者,与李唐、夏軙、刘松年在画史上合称为“南宋四家”。

后人解读马远的艺术风格,多从南宋偏安,故取“一角”的点角度入手,何其虚妄乃尔!绘画从全景式图写到细节图写,其实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性完善,体现的是艺术手法的进一步成熟。盲人摸象,多不得全貌。

一幅绘画作品的感染力来自于画者对文化的信仰,来自于他的文化自信和定力。作为绘画世家的马远生活在南宋最为安定的时代,其文化自信和定力的培养自然有异于常人,且不去谈他的那些经典作品,单就《水图》来说,也是如此。

《水图》一共描写了12种不同季节气候下、不同地域的水势。马远以水纹入手,状写江河湖海,水之灵动柔韧的神韵,或激扬、或平静、或疏朗、或急切、或开阔、或震荡,一一俱足,形神皆备。水本无形,无色无味,风扰之,则有水纹,故古人有“吹皱一池春水”之说。于是,所谓水势,实则是天地之气脉所动,是大道运行的痕迹。山水画以水云为气脉所动,也就不稀奇了。

马远以最抽象的线条来展现无形象可言的水,可谓恰如其分。或者滔滔黄河、或者万顷长江、或者洞庭潋滟、或者秋水苍苍,或者云舒浪卷,或者寒塘清浅,无限之状以寥寥数笔来勾勒,绘者对于大道运行的脉络不惟了然于胸,其把控笔墨技法的能力也是出神入化了。观画之人若能从此入手,从对笔墨节奏的体会入手,必能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于是,可以说,《水图》实际描写的就是水德,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读画的人切仔细体会。

再具体点,从笔墨节奏,也就是从笔墨韵味的欣赏角度看,《水图》也是体现中国绘画独特审美的代表作品。每一条线,起手就有变化,变化又遵循着规律,于是,每一条线都宛如游龙腾跃于天地之间,转折变化,从容自如,不仅弹性十足,生机勃发,而且非常有节制,真正做到了游刃有余,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境界。

画面不唯有动,更有静,动静相宜,就是“知止”的境界。境界从来都是一种感觉,是人对于世界、人生的一种价值观认同,体现的是画者对于文化的归属。艺术来自于艺术家的情绪,性格决定命运,艺术成就的大小其实也取决于艺术家的性格,或者说是他的文化认识。

所以,从文化导向上看,《水图》固然是课徒稿,要讲究形式,但实际上马远还是在强调文化的修持功夫。

《水图》引导人们抛弃形的束缚,既然可以用最简单的线来描绘最丰富的内涵,那么我们对于天地之间的节奏变化,实在也没有必要以形求形,那样只能是南辕北辙,一个人一旦能把握天地节奏,也就可以与天地同化,自化而后化人,这在程序上一点也不矛盾,也正是中国绘画审美中最核心的大思想。

12幅《水图》各有特色,具有不同的形态,画面的题字已经表达得十分清楚。《水图》表现的当然有技法上的成熟,但它透露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

“云舒浪卷”的坚韧不屈、“秋水迴波”淡定从容、“云生沧海”的宽阔丰富、“黄河逆流”的壮怀激烈、“寒塘清浅”的冷逸静谧、“长江万顷”的坦荡节制、“洞庭风细”的细致有序等等,无一不是在阐释一种胸怀,一种情绪。读画者如果不能在这个方面与绘画产生羁绊,真是太可惜了。

提倡南宗写意绘画的董其昌对南宋马远、夏軙等人表达了足够多的敬意,认可他们的功夫非常了不起。他之所以这样说,还是归结到文化认识和文化自信的问题。南宋文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是纯粹的,其来自于文化自信的定力更是非常强大,于是他们的艺术张力十足,有很强的生命力。

梁漱溟说:“我是中国人,只能这么活!”仔细品读马远的《水图》,胸中一样也会涌现出这样自豪的情怀。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杨岚

关键词:体悟马远《水图》 马远《水图》马远水图

更多

更多